为了进一步增强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众多厂家一般会向电池的电解液中加入功能性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有防过充、防气胀、改善低温和阻燃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解液中添加阻燃剂也是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入阻燃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电解液燃烧的氧指数。
7月20日,2018第二届中国新能源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坪山盛大开幕。本届论坛由深圳市坪山区科技创新服务署指导,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电动汽车资源网联合主办。对于电动汽车而言,目前主要的问题包括电池成本较高、里程焦虑、可靠性问题。在本届论坛上,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何向明主要就动力电池的安全可靠性展开分析。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该规划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以锂离子电池纯电动汽车(LIB-EV)为主要方向。最近几年,锂离子电池纯电动汽车在我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绝对主流路线,锂离子电池已经一统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
目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使用碳酸酯作为溶剂,其中线型碳酸酯能够提高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但是它们的闪点较低,在较低的温度下即会闪燃,而氟代溶剂通常具有较高的闪点甚至无闪点,因此使用氟代溶剂有利于抑制电解液的燃烧。目前研究的氟代溶剂包括氟代酯和氟代醚。
所谓锂离子电池是由两个可嵌入与可脱嵌锂离子的材料作为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实现可多次充放电功能的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是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转移来完成电池充放电工作。
随着数字化智能设备和电动汽车市场的日益扩张,锂金属电池可以说是最有前途的高密度储能技术之一。然而,锂金属电池技术的一大壁垒是会出现不可控的锂枝晶,并由此引起充电能力变差和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提高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充电宝”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水平,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国家标准委发布《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31241-2014)国家标准公告,并在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专栏公布了标准全文。该标准于2015年8月1日起实施。
影响动力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贯穿了一个动力电池从电芯选材到使用终结的生命周期的始终,因此原因复杂多样层次丰富。电芯材料本身,电芯的制造过程,电池集成中关于BMS(电池管理系统)和安全性方面的设计和使用工况都是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表现的影响因素。
来自一份国际的权威统计资料--美国华盛顿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按照目前的用户需求,全球车用锂电市场会在未来的6年内会扩大到200倍以上,在这个数据无疑显示锂电池特别是车用锂电瓶的巨大发展空间,而作为汽车消费第一大国的中国,所需锂电能源的巨大需求可想而知,也因而生产锂电瓶更是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
日本积水化学工业公司研究开发中心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合作,通过利用气溶胶沉积法(Aerosol Deposition,陶瓷材料常温高速涂层工艺技术,以下称”AD工艺”),省去了传统的高温烧结工序,在全球首次成功试制出了采用室温工艺的薄膜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锂离子电池作为高能量密度的储能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而时下引人注目的电动汽车更是以锂离子电池作为主要动力来源。
该研发团队是一支由韩国与意大利共同组建的多元化研究小组,在以上高度可靠的锂硫电池中,研发人员采用了一个高度可逆的双模态硫阴极(双模态硫阳极是指固态硫电极与硫化电解质)和一个锂化得到的硅/硅氧化物纳米阳极。
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经济,备受百姓欢迎,行业前景可期。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按照政策规定,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逐渐减少,并将于2020年彻底取消。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11月30日,北汽新能源第30万辆纯电动汽车在北汽新能源常州高端基地下线,这距离北汽新能源第20万辆纯电动汽车下线仅隔8个月时间。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动力电池产业也相得益彰,呈现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会有1300万辆,我国将会达到356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