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正极材料市场大战日趋白热化

钜大LARGE  |  点击量:968次  |  2018年12月28日  

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发展迅速,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已占据全球的40%以上。据统计,2009年至2012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的产量分别为18600吨、23800吨、30800吨和43860吨,产量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是在这40%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中,中国的正极材料更多的是中等品质的正极材料,而在行业高端市场还是基本由日本和韩国所占领。

赛迪顾问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吴辉认为,1998-2003年,全球正极材料需求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6%以上,2004年以来,全球正极材料的需求量增长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从产业规模上看,2011年全球正极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36亿元人民币,2012年达到144亿元人民币。

吴辉介绍,2008年中国正极材料产业规模占全球的43.41%左右,为51亿元。2009年以来,随着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领域应用逐步成熟,其对传统二次电池的替代作用也更加明显,整个正极材料的产业规模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幅度。2012年,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和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类数码产品的强劲增长,正极材料的产业规模增长13%,达到71亿元。

针对2013年和2014年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格局,吴辉指出,首先,中韩正极材料企业技术和成本竞争力不断提升,挤压日本的正极材料企业的市场份额,成本竞争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其次,正极材料技术的提升速度明显增快,新型正极材料不断涌现,创新成为正极材料企业竞争胜出的重要因素;另外,正极材料企业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内的投资并购热潮涌现,以占领动力锂电市场为主要目的的正极材料产业投资和并购趋势凸显。

据统计,在中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京津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为三大聚集地的锂电正极材料产业集群,并分别以北京和天津、湖南、广东为发展中心。正极材料产业处于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阶段,尤其是高镍类材料和高电压材料的推出必将改变现有的产业格局。动力锂电用正极材料对正极材料企业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研发都有较高的要求,中国领先正极材料企业开始使用最新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极材料行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会得到快速提升。

吴辉分析,日本的正极材料企业主要有日亚化学、户田工业、田中化学、日本化学、三菱化学、住友矿山、日本触媒和日本电工等企业。韩国的正极材料企业主要有L&F新素材、优美科、Ecopro、LG化学以及SDI釜山工厂等。中国的正极材料企业主要有当升科技、湖南瑞翔、天津巴莫、北大先行、湖南杉杉、余姚金和、国安盟固力、青岛乾运、深圳天骄、厦门钨业、深圳振华、天津斯特兰、台湾立凯以及台湾长远等。中日韩的材料企业已经形成“寡头聚集”的态势,但是各国的竞争态势也各不相同。

日本和韩国的锂电正极材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要优于我国锂电正极材料产业,在高端锂电正极材料占据优势地位。在日韩锂电池市场,主要锂电企业的供应商主要选择日韩本土锂电正极材料企业。由于中国大型锂电正极材料企业近年的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水平迅速提高,并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日韩锂电企业近年开始逐步加大从中国采购锂电正极材料的规模。近年来,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发展迅速,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已占据全球的40%以上。

吴辉对锂电池行业及四大材料的市场和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作为国家现阶段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给锂电池以及相关产业尤其是正极材料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新能源汽车被赋予了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各种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将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护航,尤其是新一轮的补贴已经下发,政策效应将在年底和明年春天发生进一步的作用,加上美国通用、雷诺-日产联盟、大众汽车、宝马、奔驰、特斯拉等国际品牌的战略跟进和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大战已经悄然拉开序幕。新能源作为国家的能源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央到各地政府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也是不遗余力,锂电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成为资本攫取最大价值的核心所在。在此背景下,正极材料作为锂电会的核心关键材料,必将伴随锂电池的发展而呈现从而带动整个锂电池产业链的发展。

以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电池为动力的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吴辉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生产将给正极材料行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整个锂电池产业链的发展。未来2-3年,动力型的正极材料将给相关行业带来重大的投资机会。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