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并有望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及分布式储能等领域大规模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移动化、智能化,新型高容量、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的电池亟待开发。
水系碱金属离子(Li+/Na+/K+)电池由于其固有的安全性,而成为电网储能的新兴候选体系之一,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该电池体系做了一些初步探索(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401;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5, 5, 1501005;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7, 7, 1701189)。
铅酸蓄电池到底有多老式呢?它是1859年由法国人普兰特发明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927年,德国博世公司开发出汽车用铅酸蓄电池,自从它被应用到汽车上后至今,技术上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受能源和燃烧领域国际综述类期刊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孙金华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题为A review of lithium ion battery failure mechanisms and fire prevention strategies 的评论文章
据外媒报道,日本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的工程师不断在探索改进现有电池技术的新方法,最近,Atsuo Yamada教授及其团队就研发出一种材料,可以显著延长电池寿命,并让电池拥有更高容量。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技术中心研究员方晓东课题组在利用准分子激光技术提升钙钛矿太阳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以下简称PSCs)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和中国江南大学的同事已开发出可直接整合到织物中的电子元件,可用于柔性电路,医疗监测,能量转换和其他应用。研究人员已经展示了石墨烯和相关材料如何直接结合到织物中以生产电容器等电荷存储元件。
随着二次电池市场的大规模增长和锂资源的大量消耗,人们开始寻求锂电池的替代品。由于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布广泛,钠离子电池逐渐成为储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该校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何刚教授课题组成功制备了含硫族元素紫罗精聚合物,并将其作为电极材料应用到有机自由基锂离子电池中,其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近日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
随着透明电池的发展,预期可以产生和存储电力的各种电子和可附着皮肤的装置的使用。 DGIST于4月23日星期二宣布,智能纺织研究集团的高级研究员Changsoon Choi团队开发了基于薄膜石墨烯的多功能透明能源设备。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银团队通过离子导电型引发剂实现了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原位制备,该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具有优异的耐火性能,基于该电解质组装的固态锂电池在同时承受剪切与火烧条件(火焰温度528℃)下仍能为发光二极管阵列供电,使锂电池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张华民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碱性锌基液流电池离子传导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上。
锂硫电池,以单质硫作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理论比能量可达2600Wh kg-1,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3~5倍,且由于单质硫在地球中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因此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下一代高比能量二次电池体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