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计2015年的动力电池投资额将突破1000亿元;不过,由于新建产能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期产能还是不足,未来随着动力电池的产能的提升,预测到2017年国内锂动力电池或达到供需平衡。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试验室主任王子冬近日表示:我国目前锂电池生产企业有2000到3000家,在核心技术缺乏下,在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下,许多企业开始生产动力电池。但是,动力电池和传统的锂电池在制造技术上,完全是两回事。
欧洲最大电网运营商法国电力的一个试验项目表明,可再生能源的电池存储尚未发展到足够具有经济性的地步。一些分析师预测,欧洲电池行业爆发点大约在2020年来临。ERDF官员表示,难以预测电池成本将下跌到多少才能到达对电网存储来说是有价值的地步。
“电动车核心部件是电机和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目前最有前景的是走锂电技术路线。”贝特瑞研究院院长黄友元认为,美股市场近期热炒燃料电池概念,但就当前的技术成熟程度而言,锂电池路线在性价比方面仍具有较大优势,短期内不可能被替代。
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等优势,是未来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通常所说的锂电池是指以碳素等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大,平均输出电压高,自放电小,没有记忆效应。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电动汽车等事物快速发展,搭载其中的锂电池续航瓶颈正日益凸显。为解决电池续航痛点,近期国外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量子电池。不过,量子电池技术目前还存在技术局限,如工作稳定性以及存储电量过小等。因此,锂电池仍将作为“主角”主宰市场。
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分为“基础通用”、“电芯及电池组”、“部件及附件”和“电池应用”4个部分,包括的标准项目共计24项。
从国外研究的成果看,寻找一种强度大、重量轻且成本低的材料是可能的。前段时间,沃尔沃汽车宣布电动汽车电池轻量化进入实用化测试阶段,沃尔沃表示,新电池材料成本更低,也更加环保。如果将目前的电动车电池全部更换成这种新型材料,可以减低车重超过15%,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短期铅酸成本最低,中长期锂电潜力最大。从应用领域来看,钠硫电池、锂电池领域最为广阔,包括新能源并网,削峰填谷、分布式应用。从成本比较来看,铅酸电池成本较低,但受益于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锂电成本下降速度更快,未来潜力最大。
特斯拉汽车的成功、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的出台,将资本市场的焦点聚集到了锂电行业,今年锂电行业可谓“容光焕发”,随着通信基站、电动汽车等新应用领域开始逐步发力,未来有望拉动数百亿元锂电新需求,锂电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淘金”热潮。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纯电动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大多数为三元锂材料或磷酸铁锂材料电池。尽管相比铅酸和镍氢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依然难以破解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困扰。毫无疑问,现阶段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主要因素是动力电池技术瓶颈。但是,现阶段电池增容存在困难,减重是一条可行的办法。
自从纯电动汽车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焦点之后,其供应链上游的动力电池在研发速度上也在不断加快。续驶能力3000公里且零排放的铝空气电池、一次加注只需3分钟的氢燃料电池、创新电池结构的半固态锂电池、耐低温降污染的晶胶电池等,都是新概念电池研发端的“新宠”。
锂电池这个兄弟服役了这么多年,确实已经尽它所能了,目前厂商们都在专注发展其他手机硬件,但是总有一天会到达瓶颈甚至饱和,但是手机电池的发展却严重不成正比,因此总有一天手机电池会迎来一次大变革,厂商也会对待机问题得到最大的关注。
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上看,尽管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电动车去年以来风靡全球,但综合考虑充电、成本、技术、市场等因素看,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车同样值得重视。
锂电池能源密度的提高以及轻量化是今后需求扩大的关键。尤其近年来可进行多重任务处理的普通消费者用“小配件”的市场扩大,使得对能源密度高且重量小的锂电池的需求增大。
2014年,中美、中日政治博弈将延续,竞争的态势也将进一步演进,无疑将会给中日锂电池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带来障碍。中美经济之间的竞争是否会导致中国锂电池企业的订单向日韩竞争者转移,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