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动力锂电池涨价情绪"蔓延"

钜大LARGE  |  点击量:452次  |  2022年06月14日  

供给端原材料缺货、涨价已成常态,下游动力锂电池涨价情绪渐浓。


2021年以来,因下游景气高涨,动力锂电池原材料供不应求,四大主材、镍/钴/锂/铜/铝、氢氧化锂、碳酸锂、六氟磷酸锂、PVDF、VC等价格集中上扬,部分辅材较年初上涨数倍,甚至"一货难求"。


据GGII初步测算,受原材料涨价影响,电芯和电池系统的理论成本上涨幅度均超过30%,电池公司压力陡增。


如方形铁锂电芯理论成本由年初的0.33~0.39元/Wh上涨到0.48~0.54元/Wh;方形动力523电芯的理论成本由年初的0.45~0.51元/Wh上涨到目前的0.61~0.67元/Wh;对应的圆柱三元523电芯的理论成本则由0.4~0.46元上涨到目前的0.58~0.64元/Wh。


而考虑到长期合作、议价能力、采购量、账期等对实际采购成本的影响,以及电池产品性能、良率、成组率等因素提升对部分材料成本上涨压力的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动力锂电池端的成本新增约20%-25%。


多家动力锂电池公司反馈,原材料价格继续高企部分持续走高,公司成本压力巨大。电芯端原材料成本普遍新增超20%,价格暂时无法向下传导,公司只能硬扛,很多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多家电池公司坦言,上半年原材料已经涨了一波,电池公司硬扛消化了大部分,没有向下传导,但这波原材料紧缺及价格涨势预计延续至2022年上半年,下游无法消化部分压力的话电池公司真的很难。


头部动力锂电池因规模大,议价能力强,大都是通过长单锁价、投资控股等形式锁定核心原材料价格,实际采购价格相对会低些,即便如此利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


2021上半年头部5家上市公司动力锂电池业务毛利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整体毛利率处于23%及以下。


2021年下半年供需错配叠加限电等影响,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有望上扬,有望延续至2022年上半年。如赣锋锂业近日上调金属锂全系产品价格,单价飙升10万元/吨,且调价函有效期仅1个月,预计后续价格继续上探。


原材料价格进一步挤压动力锂电池公司利润空间。有关议价能力较弱,体量相对小些,未来得及或无能力谋局核心原材料的二三线动力锂电池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部分公司坦言卖的越多亏得越厉害。


在此背景下,有的电池公司正在积极和终端客户帮助,甚至考虑主动降低供货份额来止损。


基于此,动力锂电池价格上涨情绪逐步蔓延,但电池公司和车企的涨价谈判却陷入胶着。


动力锂电池价格上涨很大概率会引发下游市场波动。车企普遍担忧,动力锂电池价格一旦上涨,会带动终端售价上涨,toC市场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A00级市场。


尽管下游主机厂普遍无法接受动力锂电池涨价。不过,针对今年原材料涨价压力,车企表示也愿意通过账期、绑定合作、金融合作等其他形式,缓解电池公司压力,携手共度难关。


一家新势力公司透露,车企按照往年惯例每年十月会和电池公司探讨电池降本事宜,降幅约10-15%,但今年受原材料涨价,年初和这次的降本均未落实,对动力锂电池公司原材料成本起到了一定的对冲用途。


此外,考虑到价格波动,部分主机厂也有和电池公司达成协议,就某些关键原材料(各家有不同)的涨价价差形成相关的补偿协议。


有关部分规模小、议价权较弱的车企,逐步放缓新车型的投放进程,甚至为降低损失,考虑主动减少亏损严重车型的生产及销售,转而推智能化程度高、利润更好的中高端车型。


综合来看,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动力锂电池成本高企已成定局。动力锂电池公司应逐步打破以往单纯的买卖关系,打造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更大范围、更深次层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重塑新型供应链模式。


在原材料策略上,动力锂电池公司应加快和供应商签订保供协议、入股、合资建厂、积极开拓新供应商,穿透性采购关键原材料、布局矿产资源、布局电池回收,全面提升公司供应链竞争力。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