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制造,是由一个个工艺步骤严密联络起来的过程。整体来说,锂电池的生产包括极片制造工艺、电池组装工艺以及最后的注液、预充、化成、老化工艺。在这三个阶段的工艺中,每道工序又可分为数道关键工艺,每一步都会对电池最后的性能形成很大的影响。
2014年12月,千呼万唤始出来《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31241-2014)发布。至此,鱼龙混杂的锂电池行业,终将迎来洗牌的时刻。
一次美国走访学习的经历,让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所所长肖劲松陷入沉思:“中美在石墨烯发展方面有很大差异,跟国内的狂热相比,美国很多理性的认知对我们来说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
首先,关于(二维)石墨烯的基本概念及参数。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石墨烯被制备并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以来,全世界对二维层状材料的关注持续升温。其中,可用于下一代高性能晶体管的二维材料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二维材料并不合适作为下一代高性能晶体管材料。例如,石墨烯尽管具有很高的电子传输速度,其独特的零带隙电子结构限制了通过外加电压实现电流开关功能(即无法实现晶体管所需的逻辑运算功能)。此外,石墨烯作为碳材料,难以和现有的硅基半导体工业相结合。
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2010年凭借石墨烯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无数人蜂拥而至,企图在这一领域早早占下一席之地。当然不可否认他们当中有一些是物理科学的狂热爱好者,对这一可以在非绝对零度下稳定存在的二维晶体感到兴奋,并想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更多夹在其中的是各路商人以及投机者,想要搭着名号和概念捞上一笔。五年过去了,我们仍未看到任何实质性的突破,那些活在实验室中的小东西们没有一样能够真正走入市场。现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又在石墨烯身上挖掘出了一些新的前景。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什么不选择国产电池?对此新能源汽车的负责人很坦白的说出了原因,不是他们不愿意选择国产的锂电池,而是没有能够真正具备与他们车相符合的。
新能源汽车的痛点电池成本高技术短板明显,汽车销量是上涨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锂电池价格的提升,锂电池材料的价格提升也成为了问题,而且锂电池技术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攻破,续航问题,容量过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
由于18650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较好,可替换性高,使得18650电池在系统开发的模块化以及标准化程度上均具有无以伦比的独特优势
2018年1月20-21日,以“把握全球变革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18年会在北京召开,21日上午举行的“绿色能源、大数据与电动汽车协同发展”主题峰会,针对绿色能源与智慧电网的协同创新;风光储技术最新进展与电动汽车应用;电动汽车数据价值与创新经济模式;电网技术与云计算、车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融合;构建电动汽车数字产业平台与运营实践;电动汽车经济性与碳排放研究;大数据在电动汽车减排方面的应用与实践;区块链技术在电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全球碳排放与碳交易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以电容型锂离子电池为驱动的纯电动高速客车在黑河市成功运营,打破了我国寒冷地区没有新能源电动高速客车运行的历史。其优异的产品性能在同行业内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大范围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