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实验室里像“玩儿”一样用透明胶带从石墨晶体上“粘”出一片石墨烯时,或许没想到他们能因此获得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没想到的是它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碳纳米管”。
锂电池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瓶颈期,能量密度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我们需要新的材料或者技术去实现锂电池的突破,以下几种电池材料被业内人士一直看好,或将成为打破锂电池障碍的突破口。
随着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政策倾斜,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21世纪发展的理想能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自锂离子电池在便携式电器如手提电脑、摄像机、移动通讯中得到普遍应用以后,最近两三年中,世界一流锂电企业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商业化生产的成功,不仅给UPS、移动激光电源、移动照明电源、移动通讯设备、军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实质进展,更给汽车行业以动力电源取代传统能源的愿望带来了希望。
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锰酸锂在国内的势头似乎并不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强劲,究其原因,主要是锰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低和循环性能差,导致电池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过低。但锰酸锂电池真的就止步于此了吗?
在锂离子电池负极制备过程中,粘结剂在电极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为3%-5%之间,如果电极制备过程不需要粘结剂则可以显著的提高电极的容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粘结剂通常是绝缘体,会阻碍电解质中离子转移,进而影响电池电化学性能。因此,设计无需粘结剂的电极材料是很有必要的。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日趋火爆,吸引着国内外大量企业前赴后继奔赴“战场”,并不新鲜的锰酸锂技术却似乎又开始绽放出引人注目的色彩。技术创新固然可喜,但寻找性价比更高、储藏量更大、具有更多定价话语权的新原材料,才是提升行业终端降本增效能力的治本之法。
在该项目中,塔尔加正研发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石墨烯硅电池负极产品,称为TalnodeTM-Si,比其他商用石墨负极的能量密度明显更高。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秦晓英研究小组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2015,18,9682-9688)上。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商业化的石墨材料存在的理论容量偏低问题(372mAh/g),严重制约了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发展。
近日,三星电子发布消息称,石墨烯电池正式投入使用已为期不远。相比锂电池,石墨烯电池安全性大大提高,同时散热性也会更好,不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出现传统锂电池那样发热、发烫、起火的问题,而且12分钟就可以充满3000mAh以上容量的电池。
本次活动选取了极具浙江产业代表性和贴近消费者的电动道路车用蓄电池和电饭煲两大行业开展综合质量比对,首次将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和行业质量问题诊断纳入比对范畴,旨在通过排查全省产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客观差异,找出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以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
新能源市场繁荣吗?很繁荣。国外的特斯拉销量直线上升,高端品牌纷纷入主新能源;国内互联网新势力做的风生水起,传统车企油改电不亦乐乎。繁花锦簇的新能源市场似乎看不到四伏的危机,巨大的热情让电池安全问题成了繁华角落的一笔带过。
10月23日南通讯(记者曹敏通讯员周锦旭)23日下午,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燃料电池产业方面的政学精英、业界巨头等约2000多人齐聚江苏如皋,参加第三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一辆电动汽车的好坏,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电池性能的优劣。那么,哪些途径可以改变这样一个现状,从而使得电动汽车能广泛的被消费者接受呢?
在带有保护电路的电池中,当控制IC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4.28V(该值由控制IC决定,不同的IC有不同的值)时,其“CO”脚将由高电压转变为零电压,使V2由导通转为关断,从而切断了充电回路,使充电器无法再对电池进行充电,起到过充电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