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历程
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经历了如下几个主要阶段。
1973年,Wright等在“Polymer”杂志上报道了对聚氧化乙烯(PEO)—KSCN复合物导电性的研究结果,虽然该论文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但由于聚合物电解质是盐溶解在聚合物中而形成的,所以通常将该研究结果的发表作为人们研究聚合物电解质开始的标志。
1975年,Wright表明了PEO-Na+复合物具有传导离子的特性。Feullade和Perche[13]报道了聚丙烯腈(PAN)十PC+NH4C104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其电导率接近10-3S/cm。
1978年,Armand指出聚合物与盐形成的复合物有望成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电解质,随后又提出了离子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传输机理。这些研究激起了人们对聚合物电解质的强烈研究兴趣。1982年,Weston和Steelrl‘]报道了无机粉末对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影响。
1983年,Berthier等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表明,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离子主要是通过非晶态而传输,指出了PEO-盐复合物具有低室温电导率(<10-7S/cm)的主要原因是PEO-具有很高结晶度的缘故。
1984年,Cheradame等利用交联与共聚的合成方法,获得了室温电导率达5X10-sS/cm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1986年,HallD83在聚硅氧烷主链上引人PEO侧链合成出了梳状聚合物,使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增加至2X10-4S/cm。
1993年,Watanabe在缩水甘油醚侧链上接枝PEO侧链合成出了树状聚合物。
1999年,Boudin等制备出了多孔性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EC/PC/DMC—LiPF6]电解质,获得了室温电导率达到3.7X10-3S/cm的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