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深度观察:中日韩动力电池霸主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钜大LARGE  |  点击量:1149次  |  2019年08月27日  

今天中国储能网发了《德国拟砸10亿欧元支持动力电池 抗衡中日韩为时已晚》一文之后,其实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过去近三十年里,中日韩动力电池霸主地位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动力电池行业属于科技含量非常高的电化学行业,但很少有其他高科技行业,中日韩可以完败欧美诸国。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也有人把美国的动力电池算做世界一极,毕竟特斯拉的35GWh的超级工厂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但我们暂时没有采取这种观点。


我们主要考虑到这个工厂是特斯拉与松下合资建成,其技术实力主要来自松下,而在超级工厂之外美国并无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动力电池公司。


因此,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中日韩动力电池行业简史,探究一下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3C电池韩日中三足鼎立


动力电池是在3C电池基础上升级而来。


根据锂电池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将电池分为小型的3C电池、中型的动力电池和大型的储能电池。锂电池需要兼顾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所以体积的大小也反应了锂电池研发的难易程度。


锂离子电池最早由日本索尼公司于 1990 年开发成功,替代了传统镍镉、镍氢电池,主要应用于移动电话和便携式电子产品,开启了人类锂电池商业化的先河。1994年索尼公司锂离子电池月产量达到200万支,1998年日本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达到4亿支/年。


在索尼之外,日本另一巨头松下于1994年开始研发可充电锂离子电池,1998年量产笔记本电脑专用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并建成了业内领先的锂电池生产线。


锂电池技术虽然诞生于日本,但却是韩国将其发扬光大。韩国吸收和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利用财团优势和国家力量做大做强了锂电池行业。


1998年,LG化学开展锂电池业务。1999年,三星SDI成功开发出业内最大容量1800mAh圆柱锂电池,标志着三星SDI锂电池业务开始。


与此同时,中国从90年代初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电池,于1996年研制成功移动电话、摄像机用18650型电池,电池容量达到索尼的水平。这一时期中国虽然尚无一家企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但在2000年之前比亚迪、力神和ATL这些如今的行业巨头已先后创立。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消费浪潮的兴起,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韩国和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C产品生产制造基地。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星2002年开发出世界第一个435Wh/L的聚合物电池,2003年开发出世界最大容量的笔记本电脑用圆柱形2400mAh电池,2006年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量产2600mAh锂电池的企业。


得益于深度绑定三星电子以及诺基亚在手机业务端的强劲表现,三星SDI的消费级锂电池市占率在2010年达到20.2%,超越松下排名消费级锂电池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同时,LG化学的特色在于,作为以化学品和材料为基础的电池公司,能够自产部分正极材料和电解液,有利于不断降低电池成本,同时下游绑定LG电子。


在2000年以前,日本锂离子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95%以上,是世界锂离子电池市场绝对霸主。但随着中韩两国锂电池企业的兴起,日本锂电池企业逐渐在市占率方面急剧下滑,在2011年终于被拉下马


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韩国企业占全球锂电市场份额为39%,超过了日本企业的35%。


与此同时,中国3C电池企业开始异军崛起。中国在2000—2010年期间成功地实现了上游锂电材料的国产化,从而利用成本优势打入国际市场:


2000年,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钴酸锂实现国产化;2001年,国产电解液开始进入市场;2005年,隔膜技术取得突破;2011年,电解质制备技术取得突破。


到2010年,比亚迪、ATL、力神和比克已经成为中国锂电四巨头,直接与松下、三星SDI、LG化学进行竞争。中国的锂电池市场份额由2002年的11.2%扩大到2011年的33%,极大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


至此,在3C电池时代,韩国、日本和中国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回头来看,在3C电池时代,欧美国家没有发力,主要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原因在于这个阶段的锂电池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锂电池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同时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附加值比较低,所以不重视发展这些传统制造业。


欧美为何出局动力电池竞赛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增速的下滑和电动汽车市场的兴起,全球锂电池行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此前的3C电池巨头纷纷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市场。


随着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开始衰落、苹果手机的崛起,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迅速洗牌,其背后的3C电池供应商格局也开始发生剧烈变化,中国的ATL电芯出货量在2012年跃居世界第一。


在新世纪以来的这一波全球汽车转型的过程中,美国曾经主推“氢经济”(燃料电池路线,FC-EV),德国则延续了传统汽车强国的历史惯性,强调传统内燃机的优化和技术革新(例如高效柴油引擎和机械涡轮增压技术),但同时也投入相当的资源进行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但对纯电动路线不够重视,所以其动力电池产业继续落后已是宿命。


在这一重大的历史关口,中国选择了汽车电动化路线,成功了实现了弯道超车,引领了世界潮流。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刺激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异军突起。


资料显示,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7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7.7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42万辆,中国市场占比高达54.7%。


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2011年到2013年复合增长率为50%,2013年到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160%。


受动力电池增长的带动,中国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2011年之后,产量增速保持在年均30%以上,2015年,锂电池产量市占率达到35%,居全球第一。


在产业政策上,中国通过动力电池目录巧妙地限制了日韩动力电池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上的使用,导致日韩企业在过去的五年里,没能分享到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的红利。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今年夏天发布的《锂电池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锂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62.35GWh,而前十企业均来自中日韩三个国家,合计为49.88GWh,占比达到80%。


2017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主要有宁德时代、松下电器、比亚迪、沃尔玛、LG化学、国轩高科、三星SDI、北京国能、比克、孚能科技等。来


自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28.7吉瓦时,同比增长95.87%。


至此,在动力电池时代,欧美国家已经出局,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强争霸局面形成。


考虑到中日韩在电池行业已经积累了20多年,且拥有了完备且低成本的材料供应体系,中日韩之外的其他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很难短期积聚技术、材料和人才等产业基础,即便是像德国这样的传统制造大国,在追赶亚洲国家时,也很难打破这种市场格局。


最新战况显示,目前已经被中日韩垄断的动力电池市场是液态锂电池市场,但全球竞技的新战场正在转向固态锂电池,这将是动力电池战争的下半场。


下半场赛事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本稿件由中国储能网独家观察报道,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