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锂电池回收蕴藏商机,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钜大LARGE  |  点击量:1161次  |  2019年06月25日  

2018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动力电池生产国。然而这一“盛世”表象之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落后、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不高、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空白等隐忧,限制了产业竞争力。


废旧锂电池环境危害大,但回收价值高,所含金属元素多为我国较为稀缺、进口依赖较高的金属资源。对于企业而言,废旧锂电池经过有效的回收处理,能够为电池生产商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


电池中含多种有害物质,随意废弃将对生态产生巨大影响。赵川坡及其团队经过长期调研及市场勘察,决定开展锂电池回收处理项目,使用干法机械分解法的方式将废旧的锂电池中的各类金属初步筛分,筛分完成后再将各类物质出售给下一级商家进行湿法处理。近日,投融界对赵川坡先生进行了专访。


投融界:赵总您好,请问您是如何开始做这个项目的呢?


赵川坡:我之前从事的是机电工程与机房设计及施工管控方面的工作。我一直对特种科技方面比较关注,世界各强国对于电池的贮能方面都斥巨资进行研究,15年之内有望突破能量密度达到1度/公斤,届时必会对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补贴,新能源汽车购买数量不断提升,当锂电池的寿命走到尽头,将产生无法回收的窘境,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如此,我希望有一种方法能将锂电池回收降解,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我们企业的效益。


投融界:请您介绍一下您的项目中锂电池的回收处理方法。


赵川坡:我们采用的是干法机械分解法。干法机械分解法是干法回收技术的一种,是是指不通过溶液等媒介,直接实现各类电池材料或有价金属的回收技术方法。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分解步骤。首先将废旧锂电池放入食盐水中放电,除去电池的外包装,去除金属钢壳得到里面的电芯。电芯由负极、正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负极附着在铜箔表面,正极附着在铝箔表面,隔膜为有机聚合物。电解液附着在正、负极的表面,为LiPF6的有机碳酸酯溶液。


废旧的电芯经过机械进行粉碎,得到电芯的分解物,分解物再次经过机械粉碎得到固体混合物以及35%的隔膜(包含塑料等化合物)。混合物经过第一轮机械振动可分离出25%的铁、25%的铜以及5%的铝,剩余物经过而论机械振动可分离出20%的黑粉(包含Li、Co、Ni等化合物)。剩余残渣可作为填埋物质及路基使用。


现阶段,机械物理法技术成熟,无需使用化学试剂且能耗更低,是一种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方法。


投融界:您认为锂电池回收处理的市场前景如何?


赵川坡:未来社会将依赖于高性价比、高能量利用率的电池,生产、配送、回收一体化,所以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极大。


根据现阶段市场分析及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将加大锂电池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公交及小型纯电动车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动力锂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期末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占到总量的50%以上,锂电自行车的比例达到20%左右,实现锂电池主要原材料和机械装备的国产化。在此条件下,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我们这个项目拥有广阔及稳定的市场前景及市场空间。


投融界:项目目前进展的如何了?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赵川坡:目前项目处于筹备阶段,厂址已选定、废旧锂电池厂家供应商已确定、下游回收厂家已确定、设备供应商已确定。


融资后第一年计划租赁工厂,投建第一条生产线,锂电池的年处理预计可达7000吨;第二年计划建设工厂,追加建设一条生产线,锂电池回收处理量增加15000吨。与各大生产商及代理商进行合作,建立好电池回收体系。


第三年计划再投建一条生产线,锂电池年处理量增加15000吨,若市场条件良好,第四年计划再次增加一条15000吨的生产线,若市场饱和或利率下降至15%则维持现有生产线。如果资金允许,考虑建设化工厂进行湿式法回收锂电池,并联合其它友商建立回收系统。


第五年,拥有稳定的生产销售量,扩展产品市场,形成品牌效应。五年后,当现有业务成熟时,计划实现生产、配送、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投融界:您项目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


赵川坡:我们通过销售废旧锂电池分解物--铜新出、铁新出、铝新出、黑粉新出以及隔膜进行盈利。筛分完成后将各类物质销售给下一级友商进行下一步湿法处理。


另一方面,分解物的铜铁中含有钴镍混合物,也可以直接出售钴镍混合物进行盈利。


投融界:您对即将合作的投资人都有哪些期待呢?


赵川坡:希望投资人有做能源方面的渠道,对于财务管理方面提供一定帮助,同时对公司的整体运营不要进行过多干涉。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