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废旧铅蓄电池回收之路:难在哪里?

钜大LARGE  |  点击量:1359次  |  2019年03月27日  

近日,江西省泰和县人民法院对一起污染环境案作出一审宣判,以污染环境罪判处被告人许某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0万元,对现场查获的废旧铅蓄电池等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法院审理查明,2016年7月,被告人许某分别租下泰和县澄江镇、马市镇两处厂房,在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未采取任何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对收购来的废旧铅蓄电池用柴刀劈开的方式进行拆解。2017年2月至2017年5月,许某从他人手中陆续购进3060余吨废旧铅蓄电池进行拆解,然后将拆解出来的铅片、铅渣偷偷运往废旧金属加工厂,在非密闭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废旧铅蓄电池还原铅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后果特别严重。


关于环境污染罪


污染环境罪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修正案八》)罪名做出补充规定,取消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罪名,改为"污染环境罪"。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该罪具体的内容包括“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院认为,被告人许某以非法牟利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在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未采取任何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下,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后果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污染环境罪。被告人许某虽主动投案,但未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且至今未对政府部门查封的危险废物采取任何污染防护措施、减少和弥补损害,还拒不配合司法机关对上述涉案物品的处理,悔罪态度较差,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废旧铅蓄电池正规回收之路道艰曲折


近年来,随着汽车、低速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高,作为主要动力的铅蓄电池也随之“行情大好”。许某只是废旧电池非法回收链条里千千万万中的一员。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铅蓄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铅蓄电池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铅蓄电池的回收也变成了行业的“疑难杂症”。


国家公布的49大类危险废品中,废旧铅蓄电池更是位列其中,这类电池在贮存、运输、回收、处置、利用等环节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一块废铅蓄电池内含74%的铅极板、20%的硫酸、6%的塑料(9255,110.00,1.20%)辅助物,如果拆解不当,会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而在我国每年产生的330万吨废铅蓄电池中,正规回收的比例不到30%。根据全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协会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全国铅酸蓄电池产量为3.06亿kVAH,较去年增长7%左右,2016年废铅蓄电池产生量高达400万吨,如此庞大的基数着实令人“细思极恐”。


铅蓄电池回收难,现状堪忧谁来管


在我国,目前影响废旧铅蓄电池回收(即循环利用)的“症结”所在,可归纳为三个字——政、回、规。


政。政策积极完善,收效有待观察。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将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单独列为一章,指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要求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开展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规范回收利用和扩大信息公开四个方面,铅蓄电池被列入首批推行范围之内。按照相关规定,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可见相关部门对铅蓄电池回收一事的决心,但具体落实情况仍需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


回。回收无序一直是影响废铅蓄电池循环利用的重要症结。回收渠道混乱、从业商贩哄抬价格,不仅使回收过程对环境产生污染,而且大量资源流入非法生产企业,正规的再生铅企业面临原料采购困难。目前,我国非法再生铅产量已经远远大于合法的再生铅产量,直接导致税收损失近150亿元。


规。违规企业当道。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整治非法回收市场,仍难以避免“小作坊”顶风作案,为了一己私利扰乱回收市场,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体外循环“地下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我国每年仍有几十万吨的废旧铅蓄电池去向不明。这些“小作坊”在回收废铅蓄电池后,通常简单地将电池破碎,把较难回收的含铅酸液直接倒掉,只将含铅量较高的电极和栅板卖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小作坊”技术水平有限,少有能力将废铅蓄电池“完美拆解”;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利益使然”,与其雇佣技术人员去应付那些难拆卸的铅酸液,不如简单粗暴“丢芝麻捡西瓜,哪里有钱要哪里”。但这样处理过后,其他的材料较难二次回收,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


多方影响何时了,难题堪比行蜀道


2017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明确对铅蓄电池等四大行业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然而,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在落实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是主体责任不清。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全由正规企业主导的规范有效的铅蓄电池回收体系,《方案》对整个系统中的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回收者的责任也没有规范性要求,落地时影响了正规体系的建立。“人人有责”演变为“人人无责”。


二是政策有待调整。虽然废铅蓄电池早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而且国家也已出台《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19-2009),对废铅蓄电池的无害化资源化回收处置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少强制性政策法规支撑和相应的资金保障,加上回收体系建设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导致各地探索建立回收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规范化的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迟滞不前。另外经国务院批准,自2015年2月1日起将电池、涂料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生产、委托加工和紧扣环节征收,适用税率均为4%,此项政策的调整使合法生产企业生产成本远高于非法企业,使其不具备价格优势。


三是资质难取得。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准入的门槛较高,且各省市政策并不统一,全国有资质的回收企业仅30余家,平均每个省份不到一个。铅蓄电池回收不像一般废旧物品那样,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非“想收就能收”,只有具备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才可以从事废铅蓄电池收集、贮存和处置等经营活动。如果本省内没有具备资质的铅蓄电池回收处理企业,要正规处理废旧铅蓄电池必须要办理跨省废物转移手费,而且要办理转出省和承接省之间的转移联单,审批时间较长,加上运输物流成本,其结果多半无利又繁琐,致使规范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不愿意去做废旧铅蓄电池的回收体系建设这项工作,做的也是无力无心。


四是布局门槛相对低,“小作坊”赚钱更容易。同样是电池回收,锂电池因为“工艺难,再利用空间小”等先天因素将个体商贩拒之门外。相比之下,居高不下的铅价则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力”。个体商贩从事回收作业时不含税交易,也没有污染处理成本,就可以抬高废电池回收价格,争夺废电池货源,他们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西、山东、河北等局部人口密集地区,致使正规企业面临“缺粮”的尴尬局面,无法与非法产业链竞争,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局面。


五是废铅蓄电池面广量大,相关部门单打独斗难有作为。当前正规的汽车4S店废铅蓄电池回收相对较为规范,但汽车、维修点布局散乱、规模不一、数量众多,废铅蓄电池处置则更为混乱,这无疑也加大了管理部门的监管难度。因此,建设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管理多个方面。由于缺乏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其他部门或单位大多不愿参与,仅凭危险废物监管部门一己之力,往往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六是正规企业缺乏竞价优势。正规企业要在环保、设备、技术等方面投入,加上管理等其它费用,导致正规回收企业处理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七是民众素质有待提高。日本、美国、德国等学校从小学会设立废物回收的教程和相关培育,提高民众对废弃物资回收意识及环保意识。另外国外的蓄电池厂大多会在产品包装里附有图文告知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和相关要求,给后续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途漫漫非无解,持续发展靠大家


尽管难度重重,但随着近几年环保整治力度不断加大,铅蓄电池生产回收与再生铅的污染问题也得到一定控制。为了更好地完善回收体系,避免废铅电池流入非法的渠道,造成环境污染。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回收处置废旧铅蓄电池。同时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建立科学完整的回收体系。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大力推行锂电池替代铅蓄电池,努力把铅酸污染降到最低。


通过产业链闭环管理,推动铅蓄电池产品“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推进全产业链提升环保技术水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共同推进我国电池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铅蓄电池行业稳健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