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电池制造商A123怒告苹果挖墙角

钜大LARGE  |  点击量:1314次  |  2018年09月24日  

苹果造汽车的传闻一石激起三层浪。苹果官方虽然至今没有一人证实苹果正在开展造车计划,但是与此相关的官司却已经打了起来。

本月早些时候,电池制造商A123Systems起诉苹果挖角其5名顶尖工程师。有好事者在对LinkedIn资料进行搜索后发现,苹果至少还从A123挖角了7名员工,这些A123员工的主要专长在于电芯设计、材料开发、制造工程等领域。

A123Systems此次诉讼涉及的5名A123工程师总共申请了23项专利,他们主要的专长都是电芯和材料设计以及制造工程。

A123Systems称正是苹果的挖角导致A123Systems的电池项目中断,穆吉布·伊佳兹(MujeebIjaz)就是苹果从A123挖角的工程师之一,他曾经担任A123的CTO,并在福特汽车工作了16年。汤森路透的分析显示,伊佳兹整个职业生涯中已经申请了17项专利,其中很多都与电池有关。A123同时对伊佳兹发起了诉讼,指控其帮助苹果挖角A123工程师的行为违反了双方签订的协议。

这场官司不但点破了苹果觊觎电动车的野心,也将A123Systems公司推上了前台,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让苹果如此处心积虑?

A123Systems公司始为国内媒体关注始于两年前,就今天而言它实质上已是一家由中国人控制的公司。

大约在2013年1月29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宣布,同意来自中国的万向集团收购美国A123Systems公司。这场历时5个多月的跨国收购案在这一天终于接近尾声。

A123Systems主要生产电车使用的蓄电池,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2009年登陆纳斯达克上市交易,是美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锂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以寿命长、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安全性卓越领先于锂离子电池市场。作为清洁能源汽车产业的标杆性企业,A123系统公司不仅得到美国政府大量资助,还与美国通用、菲斯克、德国宝马、等主流汽车厂商建立了供应合同关系。

不过由于成本开销过大,公司营收增长快速却一直没能实现盈利,最终于2012年10月申请破产保护。来自中国,由传奇式企业家鲁冠球创立的万向集团最终于2012年12月9日战胜美国江森自控、德国西门子与日本NEC,以2.6亿美元赢得美国电动车电池制造商A123Systems的竞购。

根据收购交易内容,万向集团收购A123Systems公司汽车、电网储能和商业业务资产,不仅包括其所有的技术、产品、客户合同以及其在美国密歇根州、马塞诸塞州、密苏里州的所有工厂设施,同时也包括A123在中国的阴极粉制造工厂以及与上汽合资的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股权等;但不包括A123与美国特种部相关的业务,该业务被出售给了另一家竞购者。

收购完成后,万向将持续为A123提供资金支持,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A123公司工程和制造能力,促使其继续保持核心业务的增长。

从以上内容可见,A123其全部业务的技术储备基本都纳入在了万向集团的管控之内。

万向始创于文革后期,由乡镇企业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并在1999年开始致力于清洁能源产业研发,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之一,拥有1.2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2000台套电动力总成的产业能力。

在2013年万向收购A123系统公司后,万向开始实施海外并购战略,2014年3月,万向以1.49亿美元收购成立于2007年的菲斯科。这家由前阿斯顿?马丁首席设计师创立,美国专业生产增程式电动汽车的企业,也是全球最优秀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之一。2009年,菲斯科推出搭载A123动力电池系统的首款电汽跑车“卡玛”,与当时的特斯拉并驾齐驱。

电池制造商A123怒告苹果“泰坦”挖墙角

2014年6月,万向又收购莱顿的“钛酸锂和非易燃电解液技术”。该技术将对A123纳米级磷酸铁锂(LFP)材料组合形成补充,大幅拓宽了后者的技术组合,并在国际市场上大大提升了万向的影响力。

连续几次对外出手,万向在技术与系统上进行了不断升级,同时收获了一批科学家,在人才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鲁冠球准备砸锅卖铁造电动车的雄心壮志开始广为人知。

而这一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其实倚赖电动车的核心:电池技术是否成熟。

换方之万向能否让一度光芒超过特斯拉的菲斯克复活取决于万向A123电池能否成功。

有媒体报道指出,在万向收购A123公司18个月后的2014年7月,万向A123电池度过生死关,实现现金流盈亏平衡,过上“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2014年6月,美国商业期刊《科伦》将A123公司评选为“最有创新的公司”。

2014年7月,美国科技杂志《研究与发展》(R&DMagazine)授予A123公司2014年度百大科技研发奖(R&D100Awards)。百大科技研发奖由R&DMagazine于1963年创立,至今已有52年历史,被誉为“科技创新奥斯卡奖”。

2014年10月,A123系统公司获得“全球Frost&Sullivan竞争性战略创新及领导奖”。

获奖的主要原因是:A123系统公司通过将先进锂离子技术、战略性收购及对消费者需求的高超合理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为自己在交通领域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A123系统公司近期推出的NanophosphateEXT锂电池产品就能够在低温情况下持续供能,而在较高温情况下提供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这不仅能减少热管理需求,还能降低与此相关的生产成本。

通过延长其锂离子电池产品的使用寿命及提高产品的安全可靠性,A123系统公司成功塑造了一个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者的形象。准确地说,在汽车领域中,A123系统公司所生产的锂电池拥有更高功率密度,而较高的功率密度则帮助微混合动力汽车制作商达到了相关标准,大幅提高了汽车的燃料效率。

有媒体表示鲁冠球曾要求,A123公司务必保持技术的领先,占据行业的制高点,通过自主研发、对外收购、人员引进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一定要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保持领先地位。

未来,A123要建成全球统一规范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制造体系,无论在美国、在中国、在世界的任何国家,只要有万向的电池工厂,都要一模一样,让客户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是世界最好的工厂。同时,A123要建成全球同步的、最先进的电池研发体系,美国、中国同步开发,两条腿走路,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但一定保持研发水平的世界先进性和中美一致性。此外,还要在全球市场拥有显著的份额,中国、美国、欧洲都要占据主流市场。

在鲁冠球眼中:A123的全球领先的高度就是万向的高度,A123的明天就是万向的明天。

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天津召开动力电池研发生产企业座谈会,会上鲁冠球发言说,“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万向电池公司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还不能保证整车企业的需求。2013年,我们收购美国最大电池企业A123以后,对它进行了全球化的整合,现在已经看到效果了,形成了波士顿、底特律、杭州、常州、上海5个研发制造基地。”

鲁冠球接着说,收购和整合A123我们最大的收获有三点:一是掌握了创新的人才队伍,最要紧的就是掌握了一批科学家;二是收购冲着A123的先进技术去的,收购以后发现A123的先进不仅仅是几项发明,而是完整的技术、质量控制体系;三是通过收购A123,与全球主流市场的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有了国际竞争的本钱;还有两点意外的收获,就是启停电池业务和储能业务,这两项业务也都是革命性的,A123在这两个领域也是国际领先。

鲁冠球表示,这一轮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来势很猛,我们给七家乘用车企业搞电池配套,很忙,生产红红火火,前景一片光明。

但话锋一转,鲁冠球说,“电池的技术路线问题,是我在收购A123以后最关注、最担心的问题。万向在电池领域投入超过了50亿元,还要有更大的投入,万一技术路线没选好,就要犯大错,不可逆转。所以,我们整合全球研发资源,成立了全球电池研究院,与美国知名的科研机构及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既开展自己的研发项目,也引进创新型技术企业,孵化前瞻性技术。我给A123的管理团队有一个要求,技术路线必须是全球化的,必须是能够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的,要超前一些,能够引导行业发展。

“万向搞电池15年,换了4次配方,什么效益都没有,总是跟着市场随波逐流。2009年的时候,我参加万部长和苗部长组织的座谈会,他们就给我讲,能量密度要做到200,我回去就布置任务了,专门聘请了韩国专家团队,从2010年就开始搞三元材料,去年有成果了,三元电池搞到了180,今年给国内整车企业配套了。提早了几年,效果就不一样。”

鲁冠球在获得了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肯定之后,同时收获了美国副总统拜登的邀请,鲁冠球2014年7月20日至25日访问了底特律、纽约等多个美国城市。拜登甚至为自己和前国务卿鲍威尔预定了菲斯克电动车。

同年11月18日,宝马汽车公司动力总成副总裁瓦尔特·里德尔(WalterRiedl)到访万向集团,双方一致认为,菲斯科为万向与宝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深合作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并就进一步加快合作进程达成共识。

不过,在这一系列鼓舞人心的信息背后,某机构称:A123被万向收购以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几乎从中国媒体上消失了。不过,到了2014年四月份以后,有两则与A123有关的新闻还是在国内锂电界掀起了小小的涟漪。

2014年3月24日,日本NEC宣布以1亿美金收购A123的能源解决方案部,这个消息在国际锂电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虽然A123在破产之前其营收的四分之一来自于这个“能源解决方案部”,但该部门其实只是一个工程办公室而已,其LFP储能电池组还是产自A123在常州的工厂。

这则消息发布之后,笔者注意到美国锂电论坛上大部分人对这个收购价格的评论不是“难以置信”就是“匪夷所思”,对比就是JCI收购整个A123的报价仅仅1.25亿美金。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NEC的收购属实的话,万向有本事忽悠阴险狡诈的小日本拿出了一亿美金的真金白银,那鲁冠球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另一则消息则是在今年8月19号,万向A123任命JCI前高管PatrickHurley为CTO。从PatrickHurley的公开履历可以看到,他有很好的材料科学背景,不过他并没有实际的锂电研发或者生产经历。他在跳槽到A123之前,在JCI是负责外部科研合作的高级经理,主要工作是跟大学、政府和DOE在科研项目上进行协调沟通。至于万向A123为什么要任命一个没有锂电经验的人当CTO,笔者个人猜测,这有可能是万向在为以后完全出售A123做铺垫。

当然有读者可能会说,万向怎么会舍得将A123这个花费巨资收购的“金娃娃”再度转手卖掉呢?没错,如果有读者当年关注过万向竞购A123整个过程,应该记得在收购前后,鲁冠球数次公开向媒体表示,要积极整合和消化吸收A123的磷酸铁锂材料和电池方面的先进技术。万向美国也多次向美国媒体保证将维持美国A123的正常运作以保证就业,并且保证不会再出售A123。笔者相信,当时鲁冠球对A123绝对是信心满满踌躇满志,这些保证都是发自真心。但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的快。据了解,万向在收购A123不到一年时间,就开始联系买家出售A123的部分资产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万向在“蜜月期”都还没结束,就急嚯嚯地开始分割出售A123呢?笔者后来还将会谈到。

如果我们放眼过去数十年就会看到,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家LFP材料或者LFP电池厂家成功的先例。国际LFP三巨头,Phostech已经三度易主,A123现在已经被分割出售,Valence也是半死不活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LFP只是一种“非主流的廉价正极材料”,那么就应该不难理解这三家公司目前的困境了。笔者预测,不出三年,JM很可能会重蹈Clariant的覆辙而出售其电池技术部,让我们拭目以待。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万向收购A123以后的一系列动作。在笔者看来,万向在收购不到一年之后就急于分解出售A123,完全是无奈之举。想必万向终于是明白了,LFP电池不可能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其花费巨资收购的A123其实是个不良资产。既然赢利无望每年还得倒贴A123近一亿人民币维持其基本运转,止损就成了必然选择。放眼全球,现在恐怕没有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愿意全盘接收A123,于是拆解出售就成了不得以的办法。

事实上,万向今年的动作,基本上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走。2013年是中国动力电池阵痛的一年,中国锂电界终于是整明白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不可能成为电动汽车的主流选择,万向自己也开始了三元动力电池的研发而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经过近两年的时间,A123在LFP材料和电芯生产方面的一些核心技术已经被万向学得差不多了,而万向也到了要出售A123资产止损的关键时刻。现在LFP材料厂已经转手,笔者推测下一步万向可能会出售其LFP电池厂这个核心业务。启用PatrickHurley担任CTO,充分利用其公关和协调沟通方面的特长,将会对万向进一步出售A123带来帮助。万向对A123的下一步动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笔者对Phostech、A123和Valence这三家科技创新公司过去在LFP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一向非常推崇,笔者也时常扼腕叹息这几位行业先行者的坎坷命运。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笔者希望国内锂电同仁能够深刻反思它们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我国锂电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一直存在方向性争议:锰酸锂、三元锂、磷酸铁锂之争始终没有平息。

A123的技术方向正是指向磷酸铁锂,而特斯拉使用的松下的电池技术基于三元锂,而锂电池未来的方向指向何方,也一直是鲁冠球最为关心的天问。

鲁冠球在向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汇报时所说,“万向搞电池15年,换了4次配方,什么效益都没有,总是跟着市场随波逐流。2009年的时候,我参加万部长和苗部长组织的座谈会,他们就给我讲,能量密度要做到200,我回去就布置任务了,专门聘请了韩国专家团队,从2010年就开始搞三元材料,去年有成果了,三元电池搞到了180,今年给国内整车企业配套了。提早了几年,效果就不一样。”

说明万向在收购了A123后并没有一头扎向磷酸铁锂电池的方向,而在三元电池领域依然在耕种。

锂电池的方向争议涉及众多的专业知识,本文今天不再展开,不过从曾经担任A123CTO已被苹果挖走的穆吉布·伊佳兹(MujeebIjaz)今天成为前东家A123控告的对象,到A123众多核心人员的出走,也许可以从侧面印证万向集团对A123技术方向的不确定感。

苹果开始其造车之路,也许会面临和众多前行者一样的困惑,路线选择不仅仅是资金可以解决的,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天才的敏感。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