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比亚迪得不到汽车人尊敬的原因

钜大LARGE  |  点击量:1423次  |  2018年09月22日  

一、比亚迪的外形设计问题

笔者可以大胆说一句,比亚迪目前产品最显著的弱点,是外观形象。

比亚迪的外观设计水平,在自主品牌里是明显偏弱的。近年来自主品牌普遍更重视设计,长安、奇瑞、吉利甚至江淮——他们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设计的佳作出现。相比之下,比亚迪可以说还没出过一款设计上的佳作。在笔者看来,比亚迪的设计团队水平比较平庸。这个平庸的团队,打造一些中规中矩的主流车型还行,例如速锐、G5;但要承担一些有主题高度的设计任务,就会显露出力不从心。

例如新能源系列的E6,作为一部从零开始设计的新车,明显未能呈现出新能源车应有的未来感(看看那头的特斯拉……);“秦”和“唐”除了缺乏未来感,还缺少支撑其定价的价值感,例如“唐”看上去还是像10多万的车,这也是它30万元售价很难“服众”的一大原因;至于那台卖到60万的“唐”极速版,更是自曝其短的极致——作为一台珍藏版高性能车型,它的整车扰流设计和颜色搭配可以说是“胡来”,笔者相信大多数路边改装店的设计水平都会比它高。

现有主流的比亚迪车型,设计水平的根结可以归咎于逆向开发的局限性。比亚迪的几大车系都是逆向开发,受现成的车身架构约束,难以把产品设计得出彩和完整。例如“秦“,它用的是速锐那个逆向卡罗拉的车体,即便全新设计的前格栅、尾灯单独看颇具特色,原创程度也很高,但和老旧的车体放在一起就显得格格不入,整车观感是相当的不和谐。“唐”的问题跟“秦”类似,基于老S6的车体套上为了改而改的前脸、尾灯,结果是比原本的S6更加不协调。

不协调的设计,可以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但很难是有美感的、高级的。

逆向开发是个局限,但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逆向。在自主品牌里逆向车型非常常见,像逆向成精的长城,其在哈弗M系列、H6、H8等车型上表现出来的“加工设计“水平,就比比亚迪要高出很多。而比亚迪少有的正向开发车型E6,外观设计笔者认为毫无特色且严重过时,可以用失败来评价。说到底,还是设计功力的欠缺。

计划中的宋、元新车效果图颇赞,但别太乐观,因为“秦”当年的效果图也很喜人……

比亚迪外观给人印象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车身工艺质量欠佳。其实在F3的年代,比亚迪车身工艺在同价位自主品牌里是有优势的,这和他们很早就收购了一家日本模具企业直接相关。但这么多年来,其它自主品牌的车身感官质量大有提升,比亚迪却基本没有长进。即便是新车如“秦”,凑近看还是会觉得车身工艺一般:接缝不够整齐细密,油漆的质感不高(尤其是秦那个橙色车漆我个人认为是挺失败的),开关门声音也总谈不上“质感”……在车身的感官质量上,比亚迪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一线自主品牌。

二、比亚迪的机械品质问题

汽车的机械品质,说白了就是底盘操控的感受。比亚迪“秦”、“唐”都拿加速性能大做文章,试驾项目也多次安排直线加速。但如果只有一味的加速快,底盘不安稳、方向不踏实,是给不了人真正驾驶乐趣和满足感的。

先不谈驾驶乐趣这么高阶的东西,比亚迪的车型在日常使用的底盘舒适度和档次感上,也还处在一个同级里偏弱的水平。F6、速锐、思锐、G5等,一直在进步,但是进步的幅度还是小。举个非常真实的例子,在我们新车评指定用于试驾的一个路段,有个井盖被我们的团队私下称作“比亚迪井盖”——原因就是比亚迪的几款车在以一定速度碾过那个井盖时,会发生非常显著甚至吓人的剧烈震动。我们以此为“下限“,用来评价其它车型碾过该井盖时的表现。(顺带解释一下,快速压过井盖的表现不仅仅跟悬挂软硬设定有关,它涉及到整个车身刚性、悬架设计和调校水平,如果先天不足,要想做好不是易事)。

为什么比亚迪多年来还没能造出出色的底盘?笔者猜测的最大原因,是他们的研发资源压倒性地放到了动力系统上,而对汽车车身构造、底盘悬架、转向系统、NVH等基础性能研发投入较少。

“秦”的转向是个典型例子。开过该车的朋友,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都很容易发现那套转向的手感虚假、不自然,难以给人信心。

底盘功力方面,近来笔者发现几款比亚迪新车开始采用米其林轮胎,这在自主品牌里属于肯“下本”的,效果是绕桩、变线等极限性能确实得到了提升。这说明比亚迪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自己底盘性能的短板,希望予以补强。但仅靠在老底子上使用好轮胎,只能从物理数字上提高极限水平,却难以改善底盘本身的操控质感,即驾驶者的主观好感和信心。这些环节要进步,需要在底盘/平台基础架构和后续调校开发上投入更大的资源。

这里又要说说长城。长城和比亚迪一样,也是逆向开发的坚持者,旗下几乎款款车都是逆向而来(主要指车身构造和底盘)。但是长城的产品在底盘驾控感受上,屡屡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或至少保持比较完善的水准。使得阅车无数的专业媒体开过后,都会觉得长城是在比较扎实地“造车”。

比亚迪的“技术”路线有何特殊?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比亚迪的驾乘品质问题,就说它不是在扎实地造车。那样难免对其不公。其实,比亚迪只是选择了和其它自主品牌大不一样的造车方向。

王传福在迪粉大会上说,比亚迪有三大梦想:太阳能,电机,电动汽车。换句话说,传统汽车不是比亚迪的核心追求,它只是通向梦想的途经之路。比亚迪决心以动力系统(准确说是面向未来的动力系统)为突破口,以电动车、混动车为主攻研发方向,对这些方面大投入,这和他们的“梦想”方向是相吻合的。与此同时出现的“顾此失彼”——忽视造型设计、底盘性能这些传统汽车的基本面,导致现有产品竞争力(或曰产品魅力)的“缺脚”,则是由比亚迪的主观兴趣,以及由此影响到对资源投放的方向抉择所决定。

一家汽车企业,只要是想长久造车的,都深知不可能绕过造型、底盘开发这些“基础课”。奇瑞、吉利就循着这个道路在蹒跚前行。但比亚迪的梦想是太阳能、电机、电动汽车,那些繁复耗时耗力的传统汽车技术研发在比亚迪心目中,是可以“翘课”甚至“作弊”的——这样的想法,的确符合其大战略。

王传福还说,他们在2017年推出的“明”,搭载“6擎4驱”系统,即一个发动机、一个主电机再加4个单独控制每个车轮的电机。由于电机的反应速度极快,这样的系统可以彻底避免打滑、失控、刹车失灵、转向失灵、爆胎等引发的危险。这就是王传福描述的“汽车从0.2秒到0.02秒的革命”。

这是美好的画面。但上述这些性能,真的仅通过先进的电机就能实现吗?可以绕开复杂的底盘技术?即便能成真,有那样让人惊叹性能的比亚迪新车,就一定能打开市场、带领中国汽车产品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吗?

上述问题的答案,没人真正说得准。也许深知自己技术储备情况的王传福心里最有数。但YYP作为一个汽车人,始终比较谨慎地认为:如果比亚迪现在手里有资源,对汽车基础技术还是投入比不投入好、重视比不重视好。这将更有利于其未来产品的全面竞争力。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首先是“汽车”,然后才是“新能源”。要知道丰田的混合动力乃至氢燃料电池车之所以出色,不仅是动力系统先进,更因为丰田有着造车的深厚基础积累。同样,特斯拉ModelS的成功也不仅仅因为电池巡航里程长,它在设计和操控方面的广受好评,也展现了特斯拉其实很懂“造车”。

至此,让我们把话题聚焦回到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技术比亚迪”得不到“汽车人”的尊重?

这个话题本身就很片面。比亚迪得不到汽车人尊重,对它的发展其实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产品在市场上能凭性价比获得规模销量,公司在股市上能凭业绩和前景博得股民的追捧,这些才重要。我们这些汽车媒体、这些汽车人,很大程度上只是用老旧的思维和标准去审视比亚迪,而它其实是一个满脑子在开拓和迎合新时代的离经叛道的的新玩家。尊重是双方面的,不尊重也是。汽车的“旧世界”对比亚迪的不屑,也源于比亚迪对“旧世界”缺少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笔者看到王传福说,比亚迪坚持垂直整合,就是整车生产链条上所有环节都自己来。要改个发动机、改个电机,叫人到他办公室谈3分钟就可敲定,别的厂商还得凡事都找供应商来谈。这样做也许是高效,不过在笔者看来,也正是因为“改”起来那么容易,比亚迪在研发阶段就缺少对汽车可靠性、稳定性的正确理解和敬畏,往往到了量产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稳定的情况。用户反映问题,态度很好随时改,但是改来改去,始终改不出最好。

王传福又说,把一小部分的沙漠装上太阳能板,我们所有的传统发电厂都可以关门;全国增加10%的发电量就够所有电动车用,可以不进口石油了。笔者很佩服王传福的眼光,比亚迪就是靠这个战略眼光获得发展动力(包括来自股市的资金)。但正因为比亚迪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汽车其实只是它的一个棋子、其中一个实现大战略的分支,所以,比亚迪缺乏对汽车的真爱——它就不是一家纯粹的汽车企业。对这样一家企业,如果你拿衡量优秀汽车企业的标准来套在它头上,就会发现太多的不和谐。

只要比亚迪坚持目前自己的大战略路线,“BYD”品牌在汽车业界中的地位和形象,将继续保持现状。扭转或者提升的着力点,就是笔者上面指出的外观形象和基础性能。这需要切实的投入和努力,而不是用一句“我分分钟可以……”来自慰。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