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我国锂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

钜大LARGE  |  点击量:1079次  |  2018年09月21日  

作为宁波材料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主任,刘兆平在6年前选择了从美国回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有限的200万元“团队行动计划”启动经费支持下,几乎是白手起家,摸爬滚打,开始组建起这样一个团队和实验室。

6年后的今天,由刘兆平和同事周旭峰主要撰写和主编的与石墨烯相关的书籍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国际上最早系统性介绍石墨烯在能源领域应用的教科书之一,对于该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石墨烯相关研究的青年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6年,刘兆平和他的团队,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我国锂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

高效推进产业化

2008年秋天,在美国作研究的刘兆平面对回国的选择时,恰逢纳米材料与锂电池开始出现交叉融合的潮流。他选定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热门的两个新材料——磷酸铁锂和石墨烯为初始研究对象,这一干就是六七年。

从研究生到博士后的十年,刘兆平的科研生涯基本上聚焦在以发表论文为目标的纳米材料基础研究领域。选择锂电池这种应用性很强的研究方向,意味着与应用、市场、产业化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刚开始,刘兆平和他的团队也只是从基础研究角度来研究磷酸铁锂和石墨烯,期待发表一些有较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进而申请到一些基金项目。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样的思路与宁波材料所偏向于应用和产业的氛围格格不入。

“发表了两三篇学术论文后,我开始考虑能否将磷酸铁锂和石墨烯做成产业化。”刘兆平开始主动调整方向。

可是产业化谈何容易?尤其是石墨烯产业化。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经过创新发明(设计)、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用户试用测试和技术转移等诸多环节。

“这就需要有钱(经费)、有人(研发人员)、有地盘(中试实验室)、有平台(测试评价实验平台)。怎么办?这些我们都缺少啊!”此时,刘兆平被锂电界的“偶像”王传福的一句话所鼓舞:“遇到问题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于是,他鼓足勇气向研究所借钱、从企业招人、在研究所外租中试车间、谋划建设一条全电池实验线。

勇气到底嘉奖了他。2011年7月,刘兆平团队成功研制出了石墨烯产业化制备技术,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实现规模化、低成本制备高品质石墨烯的生产线,也标志着宁波材料所的石墨烯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宁波材料所的石墨烯产业化技术,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石墨烯项目的市场价值,也由实验阶段的几千万元提升到上亿元。

“当时宁波不少民企跟我接触后,对方虽然对石墨烯的市场前景很看好,但是觉得这个技术还在实验阶段,距离市场化还有距离,在谈到具体的投资合作时都非常谨慎。”刘兆平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时说。

市场的试炼往往是残酷的,但在市场的大潮中摸爬滚打生存下来的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机会总算出现了。2012年3月,上海南江集团代表来宁波考察了石墨烯中试线,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高新技术项目,企业负责人当场就拍板——投资这个项目!

仅仅过了5天,南江集团就与宁波材料所签订了框架协议,当天把4000万元保证金汇到宁波。

一个月之后,双方签署协议,南江集团为取得制备技术,需要向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支付2亿多元的技术转让费,双方还签约合资成立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据了解,此前,宁波的技术转让费的最高纪录仅为2500万元。同年9月,全球首条石墨烯生产线在慈东滨海区正式开工建设,石墨烯项目一期投资2.1亿元,年产石墨烯300吨。

与此同时,刘兆平团队并没有因为对产业化热衷而忽视了基础研究。

“事实上,我们的产业化技术成果都是孕育于创新的基础研究工作。”这5年来,动力锂电池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的材料及电化学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承担了若干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大团队靠什么来支撑

“无论科研选题有多好多热门,无论科研经费有多充足,要作出科研成绩关键在于人,也就是在于科研团队。”这一点刘兆平看得很清楚。

作为团队带头人,过去没有涉足过锂电池研究,他除了要尽快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引进锂电池研究人员。此外,要做产业化技术研发工作,还需要一个人才结构合理的大团队。

这6年来,动力锂电池研究团队发展迅速,从他本人到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多数没有显赫的科研背景,多数没有做过产业化工作,但整体表现却很有创新能力和战斗力。

“这可能得益于将若干个匹配性好、互补性强的个体成员组成一个个攻关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协同特种,将组织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刘兆平总结经验时这样说。

大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来支撑和维持呢?他认为,在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是高绩效,其次是个人发展前途。

“高绩效首先依赖于充足的科研经费,当然更依赖于从成果转化中产生的收益,我一直在努力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合理地分享到由他们自己创造的高绩效。个人发展前途则是职称晋升或跳槽到有更高待遇、更好发展机会的单位。”他说。

宁波材料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网页上团队成员一栏特别设立了离职员工项。

“对于团队成员决定要离开团队,我们更多的是支持和祝福,希望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刘兆平对他们信心十足。

如今,实验室已形成了“激情创新,共同成长”的团队文化,并拥有这样的团队核心价值观: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发展,加快创新,努力产出论文、专利、产业化技术等多元科研成果;与企业紧密结合,走产研合作之路,尽快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将科技变成生产力;团结合作,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随团队发展壮大获得个人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