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德国能源转型下半场:他们作对了什么?为什么能成功?

钜大LARGE  |  点击量:624次  |  2022年07月04日  

在我国,自本世纪初逐步展开能源市场化和监管政策改革中,德国能源转型的相关相关经验总是一再被提起。怎么样有效借鉴德国相关相关经验,在下一阶段进行电力市场改革,将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有效结合,是我国能源转型要面对的问题。


全球都在经历的能源转型浪潮中,德国曾经是比较激进者,如今转型已进入下半场,他们是怎么思考这一切,他们认为如何努力通向未来?解开这些疑问,或许将对我国的能源转型之路予以借鉴。


阿姆斯特丹飞柏林的航线约1小时,行程过半飞机便开始下降。从窗外俯瞰,已入德国境内,向下是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远处高耸的白色风机清晰可见,不多长时间飞入柏林市区。和其他欧洲城市不同,吸人眼球的除了一排排各式的汽车,还有成片铺在屋顶的太阳能板,未及细看,已着陆这片绿都。


在世界版图上,很难找到一个如德国般视能源转型为使命的国家。


在外界印象里,德国依靠传统煤炭和领先的核电技术,于二战后迅速恢复,积累财富建成发达的工业国家。冷战结束后,立法强制收购可再生能源。在福岛核灾的拐点,率先提出Energiewende(能源转型)的德国,令这一德语词汇在短短4年之间成为世界谈论能源转型的专有词汇。时至今日,Energiewende从最初的含义:逐步淘汰核电并在电力行业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延伸出更宽广的含义,即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各产业的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整个能源产业链的转变。


从弃核到减煤,随后走向可再生能源,德国在不断试错、不断经历挫折。成长为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三分之一的环保先锋,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但也正如大多数西方政客所说,现在的德国就像一座实验室,大家都在期待这场能源转型的结果。它将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成功案例,还是会以失败告终成为德国政治、经济的巨大灾难?这道单选题的答案受人瞩目。


但目前至少在电力领域,德国是其中的领跑者。它既是未来新能源、能效和电动汽车等机会中野心勃勃的参和者;也是构建者,从人民、公司到政府,无不投身于这场绿能革命。


从"对核说不"到"竞价上网"


一向是行动派的德国,将气候、能源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第一位。自1970年代已提出能源转型的概念,1990年到2016年期间,其GDP上升50.5%,温室气体排放下降27.4%。今年年初,德国里程碑式地用可再生能源两度短暂覆盖境内电力用户。作为欧洲境内居民电价最高的国家,尽管国内电价约为美国的3-5倍,却依然有95%的德国公众支持能源转型,认为可再生能源应进一步扩大。


然而能源转型所需的时间很长,牵涉到每一个德国人。传统、新生交替更迭时,必定有输也有赢。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大型公用事业公司,他们的传统商业模式受到重创;消费者和中小公司也不好过,电力成本上涨是转型必须的代价;煤炭作为替代能源一度从弃核中受益,但随着德国政府加大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煤炭业的未来也尚不确定。和此同时,全新的行业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德国现任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建设和核安全部长SvenjaSchulze,曾在德国煤炭大省——北威州任职7年的社民党秘书长,来自北威州让她更加了解能源结构变化的意义,"转变的不确定性令很多人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开辟新的技术和结构减轻环境负担,给人们带来实在的利好,保护气候绝不是精英者计划,"她说。


事实上,新能源的发展轨迹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能源生态链。截至20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业雇员达到33万人次,和之比较的是从事褐煤产业的雇员仅2万余人。


大型公共事业公司的转型则更加彻底。2016年跨国能源巨头E.ON突然宣布,成立一家新公司,把核电、火电、天然气等传统业务分割出去,未来专心经营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储能等新能源的产品及服务,随后以39亿欧元把新公司Uniper的业务打包上市。其竞争对手RWE的手笔则更为巨大,于同年拆分可再生能源业务以价值200亿欧元的新公司Innogy重新上市。而此前5年,两家公司股价的跌幅均超过三分之二。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公用事业公司的改革还在继续。就在两个月以前这两家巨头再度震撼了业界,这一次是公司间的业务重组。两家公司签署了收购和资产互换协议,RWE将销售其子公司Innogy76.8%的股份予以E.ON,而E.ON将接收Innogy电网和分销业务,未来经营重点放在电网和客户解决方法。RWE则将接收Innogy和E.ON的可再生能源业务,成为德国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大型供应商。


重组意味着两家公司未来的业务都更加垂直。RWE将主营发电业务,E.ON则承接电网和分销。两家公司的业务遍及欧洲、北美、和巴西,股权分散世界各地,一举一动都是业界的指标,消息传出,撼动的不止是德国能源行业。


这些传统能源公司的改变大多也是情势所逼。90年代初,各


大电力公司迷信大电厂,甚至登报宣称可再生能源不可靠,并称长期看可再生能源最多只能满足全国4%的电力需求,然而他们曾严重低估的清洁能源至今已超三成。


但更重要的是电力供应依然稳定,2016年德国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为12.8分钟远低于欧洲平均标准(法国:50分钟,英国:53分钟,丹麦:12分钟,波兰:191分钟),可以说是拥有世界上最安全和稳定的电力供应的经济体之一。和此同时,德国制造业不仅没有大量出走,贸易顺差还反超我国和美国,电力公司当年对可再生能源影响供应安全和稳定性的误判不攻自破。


(德国能源转型时间表)


能源转型悖论和脱轨的碳排目标


但德国同时面对着复杂的处境——发电结构的改变并未使碳排放下降,德国正经历能源转型的悖论。欧洲环境署公布的报告称,德国在欧洲经济增速最快,却又是唯一一个碳排目标不在轨道上的国家。


2014年,德国政府细化了具体的气候目标,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到2030年减少55%,到2050年则减排高达95%。为此,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在2050年要从2015年的14.9%上升至60%。可再生能源电力在2050年也至少要覆盖全国电力消费总量的80%(2015年为31.6%)。


然而根据德国联邦经济部2016年公布的能源转型监测报告,评审专家认为德国很可能无法达成2020年的排放目标和其他关键的Energiewende目标,并警告称这将对整个项目的信誉造成损害。


因此,2016年十一月德国政府同意根据巴黎气候协议,调整2050年的气候行动计划的基本框架。其措施包括降低个别经济部门(农业、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但到2030年能源领域将必须削减约现在一半的排放量,到2050年对能源业基本上要实现零排放。今年,新政府为此再度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计划到2030年将占到德国电力消耗的65%。


面对这个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在今年四月于柏林举办的第四届柏林能源转型对话中环保部长SvenjaSchulze表示,"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所有努力,但2020年的目标仍未能完成。其原因不是在过去几年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在过去几十年没有采取行动。转变要时间,现在我的任务是尽可能地缩小和目标间的差距"。


在《清洁能源通讯》总部的讨论室,主编SvenEgenter在电子展板上点开一张2017年德国各行业的碳排放图,这张图中显示能源产业的碳排放在下降,而制造业、交通,以及其他行业则不降反升。


"能源行业依靠电力,但是交通行业的燃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汽车的能效虽然在提高,但它们的数量和里程也相应在新增,这些汽车总计消耗的化石燃料并没有减少,"Egenter向eo记者解释道。


2009年经济危机后,德国碳排放一路上升的另一推手则是电力生产的碳排放没有下降。"一方面,我们在投资可再生能源以减排,另一方面煤炭用量的上升又提高了排放量",Egenter分析道。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性使得德国在夏季和白天可利用更多的太阳能,但在夜间和冬季则要更多的煤电。


而核电退役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碳排放造成影响。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核电无可厚非,但相对来说,核电排放较低,因此替代阶段的挑战更大。Egenter称,德国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有8%的电出口到其他欧洲国家,这说明电力是过剩的,另一方面也表明,减少煤电也不会对本国电力供应造成什么影响。


碳排目标的脱轨再一次印证了德国能源转型的显著特点:政府政策、公众支持以及能源消费成本升高是德国弃核减煤实现转型的基础,但这也同时面对着更多的矛盾和风险。他们有更大机会去构筑能源新世界,也注定会遭遇来自内部、外部的多维挑战。尤其作为财富建立在煤炭和核能科技领先的发达工业国家,是否能付得起能源转型的代价?


退核后时代的危机?挑战进行时


德国政客有时会把能源转型和美国"阿波罗号"登月相比。时任联邦外交部长的Frank-WalterSteinmeier在2012的一场公开演讲中曾说:"每个国家隔数十年就要一个特大项目以激励公众,在美国这个项目是登月,在德国就是能源转型"。但相比登月花费的十几年,能源转型所需的时间和艰难程度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少在新政府看来,没有能够支持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基础设施,德国能源转型很难取得成功。目前,能源转型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上升,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风电。但风资源区重要位于北方,而德国南部和西部的工业区才是中心负荷区,因此,电网的运输能力成为德国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的瓶颈。


目前德国南北之间已有一条3.5万公里的输电线路,可它并不能完全承载足够的电力。尤其当北部风电高发时,大量廉价的风电进入电力市场,推低了批发电价,德国南部和奥地利的用户希望购买更多电力,但由于风电不能运送到南部的用户,因此电网必须快速呼吁南部发电站发电,并支付高于市场的价格。同时,北方的风电机组又要停发,这时发电商必须得到补偿,这便再度加剧了电力成本。


仅在2014年和2015年间,"重新调度"(redispatch)的次数新增了三倍多,每年因此出现的成本则接近10亿欧元。可以想象,当2022年德国南部的核电机组退役时,因阻塞造成的后果将变得更糟。


能源部长PeterAltmaier在今年三月的一次会议中说道:"我们假如在电网的扩建方面取得进展,Energiewende才将取得成功"。


事实上,为解决"北电难送"的问题,德国输电网运营商和联邦政府正通过加速建设南北输电线缓解,计划到2025年,建成4,650公里的新输电电力线路,包括四条高压直流线路,到目前为止,已建成900公里。


而德国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这意味着电网建设难度要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该计划提出数年,却经常遭到社区居民的反对,公众抗议活动层出不穷,新线路建在哪里的方法已改了又改,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在德国,大型输电网通过规划和建设所需的平均时间大约是10年",德国电网运营商50Hertz的一位项目负责人告诉eo记者。主编SvenEgenter也谈到了德国电网建设成周期长的问题,他将其称作"德式民主"(Germandemocracy)。


"欧洲其他国家在设计基础设施项目时都没有德国的顾虑多,但我们也确实要这么长的时间。每个人都希望能源转型,但只要改变他们后院内的某些东西,他们就会反对。比起对周边景观造成破坏,德国民众更愿意支付高昂的电价,这就是德国做派。"


现实中,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为了令民众接受,2015年德国联邦政府决定优先考虑铺设地下电缆。其中四条大型南北直流电线将大部分铺设在地下,这也意味着电网建设成本将新增30至80亿欧元,并且部分规划过程也要重新启动。但在电力专家看来,即使电网扩容采用地下电缆也比重新调度更为经济。


"50Hertz较为幸运地已经有了新的输电线,这条线路造价2亿欧元,但是在两年内我们就节省了3.5亿欧元,有些阻塞不是高效的算法能解决的,缺的就是新的线路",德国电网公司50Hertz能源市场发展部主任JohannesHenkel表示。这恰是"德式民主"复杂性的反映——每个涉事群体的利益都要得到兼顾。


不过,在和当地居民多次反复的交涉中,电网公司也学习到了如何有效和居民沟通,并建立了对话机制。他们通过示范项开放给公众参观,让公众了在能源转型中他们在做什么,如50Hertz就有20多个开放点。其次,邀请文艺、电影界的专家参和,构建能源转型的故事性。此外,还和年轻的艺术家合作,展出艺术家和能源专家合作的展品。


在50Hertz位于首都柏林的新办公楼外,停着几辆中型客车,据介绍,这是用于和公民对话的专车,不止在柏林行驶,对话车还会开往别地,和因电网扩张受到影响的居民沟通交流。


"我们愿意在早期投资这种对话机制。比起其他行业,电力的不足之处在于新电网不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看得见的好处,比如修高速公路能让你行驶得更快,铺光缆可以拥有更高速的网络。我们曾到铺设电缆的社区,但是和当地居民交涉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建立了新的对话机制,如何和公众沟通也是一家公司要学习的,"JohannesHenkel在接受eo记者采访时称。


电网扩张只是第一步,未来十年新能源并网会先迎来两方面变革,一是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接着是不同领域间的集成优化(sectorintegration)。这意味未来电网将综合考虑电力、供热以及交通等领域,从需求侧管理的角度实现发用电平衡。


这正是WindNODE(东北德地区能源转型示范项目项目)要做的事。目前德国东北部6个州,包括柏林参和了这个项目,系统的灵活性是这一项目的重要诉求。"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尝试,进行创新型服务模式的探索和数据安全标准的建立",WindNODE项目主任MarkusGraebig解释道。


这一项目由德国能源署和50Hertz牵头,并联合了50多个合作伙伴研究如何应对新能源并网所出现的变化,项目预算7000万欧元。不同于以往侧重居民的项目,这一项目关注的是大工业用户比如西门子、宝马以及社区整体的灵活性。预计将于2020年底完成。


这也或许是电网阻塞管理更高效的方式,同时还能防止弃电。据Graebig介绍,一旦输电网或者配电网出现拥堵,电网操作员能够购买灵活性来防止这个阻塞和因为新能源弃电所要支付的补偿。这一平台目前正在搭建,今年十月或十一月会进行第一轮测试。


正如WindNODE正在关注部门间集成优化,德国也将能源转型的目光看向此前少有涉及的供热、交通等领域,然而这些领域的变革却远未能达成。


扩大可再生能源比例,从分散走向集中供热


4年前,为实现2030年的气候目标,德国就细化了包括供热、交通在内的各领域应该完成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明确提出到2030年交通运行用能的24%要是可再生能源;在供热领域,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占供热终端消费的36.4%。但距离实现这些目标,现在的数字并不乐观。


"假如德国要实现其气候目标,供暖行业是时候要改变了。这一领域对能源的消耗占这对德国能源总消耗的一半左右"德国可再生能源署的一份报告中如是写道。


这份报告指出,2016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在供热领域的份额约13%,为了实现未来的气候保护目标,供热系统要从基于生物质的分布式个人供热系统向热电联产或工业生物质电厂转变。长期来看,还要广泛利用光热能和地热能。


自90年代初以来,德国就重要使用效率高于80%的热电联产设备来制热和发电。现代化的火力热电厂都配备了一些可以降低热损失的措施。目前,德国热电联产的比例占到了大约83%,还有16%左右是供热站。


被视为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联邦政府通过了《热电联产法》,将热电联产的扩建目标定为在2020年前新增25%的产量,并在今后将这部分产量用于可调节的电力生产。和此同时,对新装热电联产设备的补贴也提高至每年15亿欧元。


这项高效的热电联产技术也被应用于城中古老的建筑。位于柏林滕珀尔霍夫(Tempelhofer)的红色钟楼Ullsteinhaus,是柏林最受欢迎的地标之一,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建筑爱好者的青睐,但现在它也是现代化供热系统的高性能代表。2014年这座占地约80000平方米的古老建筑,经过系统改造,将供热系统转化为生物质天然气热电联产。据供热运营商GASAGSolutionsPlus的工程师AndreasJarfe介绍,结合建筑的能效升级,现在每年能节省2800吨二氧化碳。


根据德国供热行业协会(BDH)的数据,2017年燃油供热销量大幅下降,空气热泵的销量并首次超过了冷凝锅炉。但目前德国的供暖系统远不足以实现2030年的气候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300万台旧设备必须实现更新,即每年更新100万台,"BDH理事长ManfredGreis表示,但实际中的可操作度并不高。


电动汽车替代:取经我国


在德国,最令当地人自豪的莫过于本国生产的汽车,直到今天,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大众、宝马、保时捷和奥迪的销售额甚至高于丹麦的年GDP。然而,汽车行业在能源转型中却进展甚微,对柴油车的争议也至今没有定论。德国可再生能源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运输部门使用的能源总量中有94.8%来自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仅贡献5.2%(且重要是生物柴油),目前德国4500万的汽车中,电动汽车的保有量约2%。


运输方式中的重要罪魁祸首则是乘用车。如今汽车占德国交通运输行业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商用卡车,排放量占运输业二氧化碳的四分之一,最后是(15%)。改革交通用能,尤其是汽车用能无疑是最有效的减碳方式,但汽车业高度发达的德国为何在交通用能转换中没有领先?


电动汽车的购买力归根到底是基于性价比的考量。电动汽车价格过高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会发放4000欧的补贴,但相比其高昂的价格依旧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也是一大掣肘,加之现阶段德国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完备,种种原因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德国交通部数据显示,至2018年三月德国有4,730个公共充电站,其中包括530个高速充电站。他们共供应10800个公共充电点。有关很多电动汽车司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因此,德国政府正呼吁公司建造更多的充电桩,今年三月欧盟委员会已批准由德国交通部(BMVI)设立的3亿欧元奖励计划,该目标是道2020年在德国各地建立15000个充电站的综合充电基础设施。


这一举措是否能有效推动公用事业单位参和设施建设尚不明晰。但此前德国充电桩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车企和充电桩公司间的互相推诿。据SvenEgenter介绍,车企普遍要求先建充电桩,他们再生产汽车;但是公用事业公司则反驳称先要有更多的电动汽车用户,才建充电桩。


"针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双方都不能妥协,争先恐后地"谦让",所以直到现在充电桩还没能大范围推广",Egenter解释道。


私人交通推广受阻,公共交通领域的情况又如何?


德国铁路公司(DeutscheBahnAG,简称DB),是一家总部设于柏林的德国国有运输公司,整合了德国东、西部的铁路,是仅次于德国邮政的世界第二大运输公司,也是欧洲最大的铁路运营商及铁路基建商。


在其位于波茨坦广场旁铁路塔的总部办公楼内,前台展示柜里陈列着这家公司去年最新投运的ICE4小型列车模型。DB公司环境创新部门的负责人MilenaOschmann向参访团介绍,DB有自己的2030年气候目标,届时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用能占比达到70%,到205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用能,而目前该公司的可再生能源用能占比已是44%。


一家铁路公司有自己的环保部门不难理解,但这一部门的员工有60余人着实令访客们感到诧异。同时,DB如今运行的列车电气化程度已达65%,未来几年将突破70%。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不错,但DB并不满足于此,"我们现在还有不少柴油机车,他们对环境、空气质量都有影响。因此我们也在开发电动机车,寻求解决方法,但不得不承认,DB才刚开始,现有的柴油机车至少还要运行5-10年"Oschmann表示。


另一点令他们不满意的是电动客车的利用。德国境内有3.5万辆公交车,几乎全由柴油驱动。日前德国联邦政府从电动汽车基金中拿出数亿欧元,支持转型电动公交车,但反响平平。这背后的原因重要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供货商。欧洲市场的受挫,让他们把目光投向我国。就在去年深圳将全部16000辆柴油大巴换成了电动汽车,并节省了1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派了代表驻扎在深圳,分析我国市场怎么运行。可以说,欧洲现在还没有形成市场。即使有销售,它的价格也几乎是柴油车的两倍"Oschmann对eo记者表示。


在她看来,和电动汽车相同,德国制造商丧失了很多机会。"虽然我们想买德国货,但有时也无可奈何,因为它还不够好。比如德国镇和镇之间往来的巴士在途中没有那么多充电桩,因此电动客车往往至少要有4公里的续航能力,但在这一点上,欧盟电动汽车电池的续航能力却不如我国生产的。因此,电动巴士在德国的普及速度可能没那么快。"


DB由此调整了方向,学习深圳相关相关经验,不供应高额补贴、保有良好的续航能力和充足的充电设施去实现这个电动奇迹。


正在学习的不止是DB,经济和能源部长PeterAltmaier称,德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国家,能源转型只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用途。它不仅仅是一、两个国家的解决方法,而是整个世界的解决方法。过去几年,德国的能源转型也不是由能源部长或环境部长带来得,而是社会协作共同实现的。


"几年前任命环境部长时,德国没有人多少人真正了解能源转型的时间。后来通过一些丑闻、采访,我学到了很多。突然之间,内政部长,部长突然开始对我们如何使能源转型取得成功感兴趣。现在政府有16位部长,他们都是能源转型方面的专家,"PeterAltmaier说。


有关一个数十年来坚持环保的国家,在能源转型道路上探索行进在世界前列,裂变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也必然伴随着巨大的转型期痛苦,不过相信未来已来,在正确道路上的先行者,总会最终迎来相应的时代褒奖。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