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蜂巢能源魏建军:"豪赌"动力锂电池

钜大LARGE  |  点击量:1401次  |  2022年06月25日  

魏建军,也许正在进行一场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赌博——进军动力锂电池产业。


这场赌博的赌注很大,不仅仅是魏建军过去20年造车所得的数百亿身家,还包括整个长城的电动化未来。


事实上,制造动力锂电池,是一个连大众汽车集团在涉足时都非常谨慎的领域。


2019年七月九日,我国保定,魏建军个人控制的蜂巢能源,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略公布会。


杨红新,蜂巢能源的总经理,80后,成长于长城汽车的子弟兵,宣布到2025年的时候,这家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建成120GWh的动力锂电池产量。


其中,在我国将会拥有76GWh的产量,首先会在常州投资100亿元,兴建20GWh的产量,但并没有公布进一步的建设计划。另外,和捷威动力的合资公司在盐城还有3GWh的产量。


欧洲投资20亿欧元,兴建24GWh的产量,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在2020年启动,2022年建成投产。


此外,在北美还有20GWh的产量建设意向,但截至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建设日程表。


通常情况下,在国内,1GWh的产量建设成本为4-6亿元,蜂巢能源的建设预算为5亿元,76GWh的产量建设成本为380亿元。


欧洲和北美的总计44GWh的产量建设成本,会比国内贵一些,估计要额外的300亿元。


这意味着这家由魏建军个人100%控股的动力锂电池制造商,在2025年之前,在产量建设方面的资本支出将达到680亿元。


2018年福布斯富豪榜显示,魏建军夫妇的财富为252.5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蜂巢能源要实现上述产量建设目标,要动用比较高的财务杠杆,以及进行必要的股权融资。


在这场公布会上,蜂巢能源同时对外公布了多款面向未来的动力锂电池概念产品,分别是:无钴"三元"动力锂电池和四元动力锂电池。


该公司声称,他们的无钴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和三元811相当,材料成本可降低5%-15%,目标在2021年十一月实现量产。


此外,蜂巢能源透露,其独有的四元正极材料,性能将超越现在的三元811动力锂电池的性能,能量密度将突破300Wh/kg,基于四元正极材料的动力锂电池,计划在2022年十一月实现量产。


在现阶段,蜂巢能源对外公布的信息是,其第一款动力锂电池的电芯产品,就会是方形叠片的三元811动力锂电池。


截止2019年六月,全球范围内,能够实现三元NCM811动力锂电池量产的公司,只有CATL一家。鉴于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挑战,韩国的动力锂电池巨头LG化学和三星SDI,都不得不推迟三元811的量产时间。



蜂巢能源成立于2018年二月十二日,由长城汽车的大股东——长城控股100%持有,长城控股则由魏建军和韩雪娟夫妇100%持有。


2018年十月二十七日,长城汽车公布通告,将其全资持有的动力锂电池子公司蜂巢能源,以7.9亿元的价格,转让给由魏建军个人100%控股的保定瑞茂。


201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长城汽车再度公布通告,向蜂巢能源及蜂巢能源保定分公司转让123项技术专利和动力锂电池研发制造项目的设备、在建工程,分别作价1.64亿元和4770.07万元。


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理解的关联交易。


一方面,魏建军已经决定进军动力锂电池制造产业。另一方面,因为这个产业巨大的不确定性,假如将这块业务放在上市公司的报表之内,很大的概率会拖累上市公司的业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这块业务从上市公司剥离,出售给由魏建军夫妇100%控制的长城控股,就显得顺理成章。


从蜂巢能源对外公开的资料显示,长城汽车在2012年成立了动力锂电池项目组,2016年十二月,成立了动力锂电池相关的事业部。最终,在2018年二月,注册了现在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称,将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设立7大研发中心,核心研发团队将会超过700人。


蜂巢能源现任董事长唐海锋,是原长城汽车副总裁,也是原长城传动事业部的总经理,现任蜂巢易创的董事长,这个公司重要为长城汽车供应动力总成。


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生于1980年,2003年加入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历任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长和技术中心副主任,2018年二月出任现职。


现阶段,这家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技术,就是所谓的方形叠片生产工艺。通常情况下,方形硬壳动力锂电池,重要通过卷绕技术生产电芯,包括比亚迪和CATL等重要的方形动力锂电池制造商都在使用卷绕工艺。


该工艺最大的优势是,技术成熟,生产效率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叠片技术来自于软包锂电池。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内阻低,电池容量衰减慢,不易短路和被击穿,充放电倍率高,电池容量密度高等……


然而,叠片技术最大的痛点是生产工艺复杂,极片分切合格率差,且要大量的分切工作。卷绕式电芯,只要头尾两刀分切,叠片式电芯每个极片都要来四刀,极片分切的质量很难保持高度一致性,这样也会影响电池的性能。


据称,蜂巢能源已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家公司在2019年上海车展,面向全球先发了能量密度达265Wh/kg的NCM811三元材料动力锂电池,即采用"高速叠片"生产方式的方形叠片铝壳电芯。


蜂巢能源计划在2020年十月,能够在江苏常州金坛的动力锂电池厂,量产该款三元811动力锂电池。


如前述所言,鉴于动力锂电池的生产制造,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生意,尽管魏建军通过长城汽车的经营,积累了庞大的个人财富,但并不足以支撑为这个狂野的梦想供应资金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蜂巢能源的对外融资,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事项。从这个维度上看,我们就要评估这家"初创公司"的机会和挑战。



从宏观层面上看,动力锂电池制造的机会是非常明显的。


最大的机会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理由和趋势罗列如下:


鉴于能源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挑战,欧盟和我国,已经明确将电动化战略,作为本地区的产业战略重点,并制定出了严格的法规促进上述进程。


在我国方面,已于2017年九月二十八日,正式推出"双积分"政策,引导所有在华生产和制造汽车的公司,进行电动汽车的生产布局。


在欧盟方面,已于2018年十月,正式就2030年的汽车碳排放削减目标达成共识,即在2021年的基础上,再度降低37.5%。这基本上给燃油车判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球汽车制造巨头,全面开启了向电动化转型的战略规划。


2018年十一月十六日,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批准了一个极度雄心勃勃的智能电动汽车投资计划。该公司打算在2023年之前,将投资440亿欧元,用于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其中,以ElectricOffensive命名的电动化转型的投资高达300亿欧元。


2019年五月二十二日,戴姆勒-奔驰新任CEO康林松在上任前夕,公布了一个名为"雄心2039"的未来战略,宣布要在2039年之前,彻底消灭燃油车。


2019年六月七日,丰田汽车召开新闻公布会,宣布将原计划的在2030年实现年销量550万辆电动汽车的计划提前5年,目标在2025年实现上述计划。


2019年六月二十五日,宝马汽车集团,在他们的#NEXTGen未来峰会上,宣布将原计划的在2025年之前实现的投放23款电动汽车的计划,提前到2023年完成。


假如按照大众、丰田等车企的计划,到2025年左右,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将会占到整体汽车销量的25%,意味着年销量会在2500万辆左右。


就大众汽车集团而言,他们认为,在2025年左右,其动力锂电池的采购量将会达到300GWh左右。假如插混和纯电平台算在一起,平均每辆车要50度电,则300GWh的电池,可以支持600万辆电动汽车的使用。


2500万辆电动汽车的销量目标,则至少要1250GWh的动力锂电池产量。


如此庞大的动力锂电池需求,看起来不像是真的。


2019年七月八日,据路透社报道,大众汽车集团负责采购的董事——StefanSommer表示,该公司在动力锂电池的采购事宜上,遭遇了麻烦。


尽管大众汽车集团,已经向供应商们发出了高达500亿欧元的动力锂电池采购订单,但他们的供应商们,对这样的计划充满了疑虑。


有一些供应商并不相信,这家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电动汽车的转型计划能够大获成功。


因此,动力锂电池制造商有关大规模地加大的产量建设一事,显得犹豫不决。


StefanSommer称,从大众的角度而言,完全可以理解供应商的担忧。有关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们假如扩大产量,一旦下游的采购商遭遇销量问题,不能如期履约,供应商们依然可以将产品销售给其他制造商;但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向其他供应商兜售电池的余地,其实是非常小的。


事实上,优质动力锂电池的供给,已经成为所有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噩梦。


哪怕是强大如TSLA,在Model3产量爬坡的过程中,依然还是受到了松下2170动力锂电池供应的掣肘,但马斯克对松下毫无办法,因为松下是TSLA唯一的动力锂电池供应商。


通用汽车在我国的纯电动汽车计划,因为一家本地的动力锂电池制造上的不给力,屡次遭到延期。


奥迪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厂,因为受困和LG化学电芯的供应不足,厂每天的生产时间只能控制在6-7个小时,并不得不将2019年5.5万辆奥迪e-tron的生产目标降低到4.5万台。


此外,大众汽车集团,在LG化学面前,几乎毫无脾气,除了不得不接受涨价的要求之外,还额外受到了断供的威胁。这有关大众而言,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我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动力锂电池领域,遭受的挑战则更加严峻。此时此刻,除了比亚迪之外的任何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要想获得优质的动力锂电池供应商,要接受非常严苛的付款条件,几乎没有任何谈判地位可言。


甚至于连比亚迪自身,都遭受到了动力锂电池产量不足的窘境。


这也是为何,连国家发改委都看不下去了,在2019年六月六日公布的一个促进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幅度降低电动汽车成本,加快新一代车用动力锂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


2019年六月二十七日,在我国市场实行了长达四年的动力锂电池"白名单"制度,被有关部门终结,目的也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我国的动力锂电池供给市场。


这是蜂巢能源面对的最大机会。



挑战则都来自于微观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动力锂电池是一个极易实现头部聚集的产业,也是一个二线动力锂电池制造商杀出重围难度特别大的产业。


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一个零部件,有关一台电动汽车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其重要性表现在:


1.整个动力锂电池模块,其成本会占到电动汽车整体BOM成本的40%左右。


2.动力锂电池的好坏,将直接事关电动汽车的安全。


3.动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低和否,直接决定了一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是否足够长,充放电表现是否好,冬季和夏季的表现是否足够好。


这些因素,都将会使得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的时候,会去查询,该款电动汽车的动力锂电池供应商到底是哪一家。


事实上,动力锂电池对电动汽车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CPU对电脑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动力锂电池对一个对研发、制造、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体系能力要求极高的产业。从研发到样品到最终的SOP,是要跨越千山万水的,哪怕是能够投入到最终的量产,对制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在研发上,有关三元811材料,因为钴对动力锂电池的稳定性具有非常大的用途,钴含量的降低,使得动力锂电池的热失控难度大幅度提升。事实上,目前的产业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特别好的办法。只有一部分极其领先的公司,在这方面,看起来取得了一些突破。


在制造上,如上文所述,动力锂电池的制造,是在微米级的材料上进行操作,无论是浆料的搅拌,还是涂抹,压实,包括后面的剪切,对工艺能力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不一致性,都将影响动力锂电池的性能,或者是良率。


汽车是一个典型的耐用消费品产业,通常情况下,动力锂电池的质保周期要达到10年,甚至20年。如此长周期的质保,对新进入的公司而言,是非常残酷的。


最后,动力锂电池的制造,是一个资金极度密集型的公司。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一个配套20万辆产量的动力锂电池厂的造价,会是汽车厂造价的2倍。


如此高昂的资本投入,有关新进入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准入门槛。


此外,规模有关动力锂电池制造而言,几乎意味着一切,规模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竞争优势。包括更低的上游原材料采购成本,更好的研发费用摊销,更好的固定资产摊销。


在动力锂电池的竞争中,能量密度和成本,是两个最关键的竞争指标。


有关所有的动力锂电池制造商而言,只有两种生存状态,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


在上述因素的用途上,全球动力锂电池的供应市场,以及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头部集中。


比如,在我国市场,头名的CATL,和第二名的比亚迪,在2019年1-三月份,在整个我国的动力锂电池市场,继续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数据,整个Q1,这两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6%,其中CATL达45.8%,比亚迪达30.2%。


在全球范围之内,动力锂电池的采购量,已经日趋向CATL、松下、比亚迪、三星SDI、LG化学等头部公司靠拢。


所有的这一切,有关魏建军的蜂巢能源而言,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除此之外,蜂巢能源的动力锂电池雄心,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不能成为长城电动汽车计划的助力,甚至于还会成为"累赘"。


当蜂巢能源横空出世的那一刻起,长城新能源汽车,获取其他优质的第三方动力锂电池供应的概率将会不断地降低。


一方面,他们要优先采购关联公司——蜂巢能源的产品。


另一方面,其他动力锂电池制造商,在给蜂巢能源的兄弟单位供货时,恐怕也会心存芥蒂。


更大的挑战在于,蜂巢能源的动力锂电池产品,尚未经过市场的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消费者在选购长城电动汽车产品时的担忧。


为了打消这个担忧,长城汽车和蜂巢能源,将不得不在质保方面做出更大的承诺,和投入更多的成本。


和此同时,有关现阶段的蜂巢能源而言,资金依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有关投资人而言,宁可投资后期更贵的项目,也不会将钱砸在一个处于前期的、不确定性依然很高的公司。


蜂巢能源,要在没有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证明自己。


这就要魏建军的决心了。


要么,依靠自有资金,迅速将规模做起来。要么,在不温不火中,让时间窗口流失。


总结


此时此刻,我们依然可以相信,不仅仅是蜂巢能源,包括远景AESC、国轩高科、孚能,甚至是复星的捷威动力,都还有机会杀出重围,进入到一线动力锂电池供应商的阵容。


但时间窗口,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这些竞争者要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证明自己的产品是可靠的,运营能力是强大的。


此外,更加巨型的车企,如大众、丰田,以及未来的TSLA、苹果,都将会进入到这个充满血腥而又遍地黄金的市场。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