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新能源汽车未有实质进展

钜大LARGE  |  点击量:928次  |  2018年08月07日  

最近,因为国家连续发布有关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法规,国内再次燃起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热潮。诸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局面,甚至这一回能够直接迈过产业化的门槛。但是,在我看来,过去两年里,新能源汽车业内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存在,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标准上,和两年前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方面并未有什么重大利好信息,今年突然再次下大力、气不顾一切的发展新能源,颇有些“二次大跃进”的意味。

电动汽车这两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纯电动车技术条件》、60亿元的节能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等等,这些政策尤其是折腾多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正式出台,总算是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而自从传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征求意见稿以来,已过去近两年的时间。这一项政策却迟迟未见出台,甚至让业内人士都怀疑国家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方向是否产生了动摇。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业内人士开始反思我国到底是不是真的适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或者说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不是就能够带领我国汽车工业走向光明的未来?

电动车的成本能够媲美传统乘用车了吗?电动车的安全能够达到传统乘用车的水准了吗?电动车的使用,已经和传统乘用车一样方便了吗?电动车的性能,也已经达到传统乘用车的水平了吗?甚至我们不禁问过,在我国目前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结构条件下,电动汽车真的就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节能减排吗?

在过去我们问道这些问题的时候,答案总让我感到有一些失望。而时间过去了两年多,今天这些问题有了更好的答案了吗?没有。成本上,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巨额补贴,而且这还不够,只有地方政府能够再给予一个相当的补贴,两者叠加起来,才有可能让消费者动心;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上,目前我们连一个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安全标准都还没有,如何能够让民众放心的使用它们;电动车的性能?这一点我们倒是不用担心太多,只要不考虑成本问题,性能都是不用怀疑的;电动汽车的标准,已经统一了吗?前不久,欧美重要汽车巨头联合发布了电动车的充电标准,要与日系标准竞争。中国虽然已经制定了自己的标准,但或许连我们自己都很难相信,我们制定的标准能够走向全球;最后,我们的电力供应结构调整了吗?这恐怕不用调查我们也知道答案,两年时间不会有多大改善。

以上所有有关电动汽车的相关问题,在过去两年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冷却期中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但今天一项政策的出台,立刻点燃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热情。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难道都不再重要了吗?是只要国家政策支持,能给出补贴,新能源汽车就能够带领我们的汽车工业走向强大吗?

目前的产业政策恐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国之所以将目光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一方面是希望作为排放大户的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够在节能减排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就是希望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带领我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快速成为世界汽车强国。

通过上一段的分析我们知道,新能源汽车,或者说纯电动汽车,并不一定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有的只是把排放从汽车尾端转移到了火力发电厂的烟囱那端而已;而在带领我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这一点上,我想这个愿望最终也会落空。

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研究所教授姜立标表示,政策看好,还需配套落实,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发展取决于多方因素,此番利好政策能否带来“春天”,企业仍在期盼。

目前,已经申请的新能源汽车,具体的说就是纯电动汽车产品,已经有了不少了,然而目前国内知名的自主品牌车企当中,敢在市场上向私人消费者出售的并不多;山东地面上的纯电动汽车不少,但都是低速电动车产品,我所见到的有比德文牌(电动自行车制造商)、时风牌(三轮车制造商),还有很多没有听过的品牌,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国内大多数自主品牌企业,都曾经宣称过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并且技术水平都是在世界前列,还有这么多的产品通过了国家工信部的目录申报,然而它们却都是处在发展期,有些是在有限的几个城市进行示范性的运营。

而我们要超越的对象,那些国际汽车巨头们,却已经将它们的电动汽车发展的主力转移到了中国境内。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相关不成文的政策还成为了最重要的助推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东风悦达起亚也推出了电动品牌典悦,还有华晨宝马也正在计划推出电动车品牌,还有其他合资车企我们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些企业都是国际汽车巨头,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合资公司推出的纯电动汽车品牌,难道就是属于中国人的品牌吗?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即使这些纯电动车品牌归属了中国,又有多少含金量呢?

我们总是听到有媒体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也并非全无优势,但我从来就没有看到我们的技术优势在哪里。电池技术,电机技术,还是电源的管理技术?我经常所听到的优势,就是我国的政府给予的多少补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内为了研发投入了多少个亿的资金,至于到底有多少成果出来,又有多少成果具备了产业化的前景,这并没有多少人去关心。

我认为,按照我们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政策和方向发展下去,即使在我国汽车市场,纯电动汽车能够真的发展起来,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并非是我们的自主品牌,而是那些国际汽车巨头们。我们的自主品牌今天在自欺欺人的夸大自己的能力,明天就只能再次感叹我们与别人的差距,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注定了。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