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细数锂电行业几大争议

钜大LARGE  |  点击量:1104次  |  2018年07月26日  

材料领域

1、磷酸铁锂会不会被三元逼死?

当前磷酸铁锂材料面临着新能源客车市场销量下滑、补贴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暴涨、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和产品被替代等风险。

在此背景下,除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之外,大批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在第四季度开始大规模减产,没有兴趣和精力冲业绩,基本只维护老客户一定量的供应而不再接新的订单,磷酸铁锂材料行业进入冬天。

境遇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一批材料企业及电池企业都在加码扩产三元材料,一些领先材料企业(杉杉能源、当升科技、宁波金和等)在高镍三元材料研发生产方面有所突破。

以杉杉能源为例,公司月产100吨的宁乡基地高镍产线已于今年10月16日顺利投产;宁夏石嘴山基地三元622/811交钥匙工程年产7200吨共用产线建设顺利,现已进入设备安装尾声阶段,预计今年12月底试投产,2018年3月达产。

据此有分析认为,随着市场对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磷酸铁锂走向没落实属必然。

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通过调整工艺大幅降低成本,改进技术改善性能,磷酸铁锂在钴价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将再次进入“春天”。一些在储能锂电池领域表现较好的企业甚至表示,其实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市场还处于爆发增长初期。

2、动力隔膜王者之争

随着三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的逐步提升,“湿法+涂覆”被业内广泛看好。加之湿法隔膜毛利率较高,所以近年来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企业投扩产消息接踵而至。

不过,在动力电池领域降成本压力增大、干法隔膜技术提升的背景下,动力电池隔膜市场新风向渐起。消息显示,当前国内动力电池规模前三企业中的二家(含比亚迪)、比克及LG等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均开始加大批量使用干法隔膜。

调研显示,2017年国内干法与湿法隔膜价格相差约1-1.5元/每平米。以1GWh电池产能所需隔膜用量(不含损耗)为1550-1850万平米,加工涂覆价格约1元/每平米计算,采用干法隔膜制造1GWh的动力电池,相较湿法隔膜至少可节省1550万元成本,对大型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来说,隔膜成本可降低约40%。

在此趋势下,预计未来2年国内将出现干法隔膜市场占比阶段性上涨的情况,但湿法隔膜并不会因此丧失行业地位。根据国家补贴政策对产品性能要求及国家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规划,干法隔膜受限于材料工艺,难以达到该程度的能量密度要求。而性能提升空间更大的湿法隔膜随着产能规模的扩大、工艺成熟、成本降低,未来仍然会在动力电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也有人认为,湿法涂覆隔膜只不过在跟风日韩,其实有一些弱点,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引发动力电池安全隐患,干法双拉涂覆隔膜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设备领域

3、国产设备,是设备企业做不好,还是电池企业用不好?

国产锂电设备似乎一直在“抄袭、低端”的价格战怪圈中徘徊,长期被拒绝于高端锂电池制造的门外,被日韩进口设备压得抬不起头。在动力电池投资扩产潮正汹涌的当下,不少动力电池企业在关键设备的选择上仍然倾向于进口设备。

以多氟多为例,11月22日发公告称,公司“年产3亿Ah能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项目”,原本计划2017年12月31日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由于市场变化等原因,公司决定将原计划采购的部分国产设备改为进口设备,设备选型、采购到货和安装调试的周期相应延长,导致不能按原定计划达到可使用状态,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间延期至2018年6月30日。

国产设备真的如此不堪重担吗?其实这是多年来设备企业和电池企业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设备企业认为,相比于几年前,如今国产设备整体制造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已经有一批先进锂电设备企业跻身于国际高端供应链。只不过至今仍有一些动力电池企业对国产设备不够信任或者自己用不好设备而已。

电池企业则认为,国产设备仍然在稳定性、耐用性等各方面性能上与进口设备有差距,动力电池制造对设备要求极高,趋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关键工序还是用进口设备比较有保障。

客观来看,双方各有各的理由,并无对错之分。而这也折射出,国内设备企业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电池企业运用设备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行业布局

4、全产业链闭环布局利弊之争

全产业链布局,在行业内到处可见,且由来已久。有的是垂直整合布局,从上游锂矿到中游动力电池再到下游造车;有的是横向整合布局,围绕自身主业展开,目的在于保障原料供应,夯实产品技术;有的是跨界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强势兼并购锂电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布局之势。

凭借亲手打造全产业链的闭环体系,成为国内锂电业最典型的“全产业链”和“全市场”布局案例,并达成新能源汽车销售全球第一的比亚迪,今年加速开放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引起了行业人士的广泛讨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电动汽车行业垂直整合红利已见底,比亚迪通过裁撤、合并事业部等方式,逐步将建立多年的垂直整合体系逐步拆解,向开放供应链模式转变。

客观来看,在锂电行业发展的现今阶段,技术还在快速的提升过程中,什么都做,不见得都能做好。如果不能保证每种供应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那竞争优势会慢慢失去。

况且,布局全产业链,意味着原先的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等于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技术壁垒”,同行的企业肯定会对其进行技术封锁。这样的话,企业的技术提升必将受到限制,除非是企业本身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

实际上,产业各细分领域的“链合”关系,用技术与战略合作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例如车企在进入电动车领域之初,就与电池厂进行联合攻关开发;亦或电池企业在研发阶段,材料厂就已经切入进去,在产业化之时已经形成稳固的伙伴关系。

所以,与拥有全产业链环节相比,拥有对产业链环节的控制力更为重要。以合作共赢的心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一个稳定、高效、反应迅速的优质供应链,谁说不能取得比传统全产业链思维更为辉煌的成就?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