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欧洲电池“大跃进” 亚欧之争日趋激烈

钜大LARGE  |  点击量:1158次  |  2020年03月30日  

严重依赖我国和韩国动力锂电池,未来会对德国汽车产业造成致命打击。2020年伊始,戴姆勒工会主席迈克尔布雷希特再次向德国汽车制造业发出警告。在英国,豪华品牌捷豹因供应商LG电池生产短缺,直接导致了I-PACE停产。这不仅仅是德、英两国所面对的动力锂电池危局,而是整个欧洲的现状,全球传统汽车工业重地,现如今却在动力锂电池领域仰人鼻息。今年二月,德法两国制定了超级电池厂蓝图,计划在欧洲共同推动总投资达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总产量约48GWh的电池项目,其目的就在对标亚洲动力锂电池厂商和特斯拉的产量。欧洲已经觉醒并奋起直追,一场亚欧之间的动力锂电池争夺战愈演愈烈。


30秒快速阅读:


1、为摆脱对亚洲电池公司的依赖,从欧盟到成员国,再到产业已展开激进的动力锂电池布局。Northvolt、大众、戴姆勒以及巴斯夫等公司发挥了积极用途。


2、亚洲动力锂电池产业在原材料、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全链条优势明显,且市场规模可观。而欧洲则缺乏完善的电池产业链体系,不过其传统汽车制造优势和技术创新力不容小觑。


3、我国公司进军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机会。本土电池厂商应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夯实产品品质,同时也要破解产业高速发展时遗留下的问题。


●欧洲动力锂电池布局大跃进


目前,亚洲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动力锂电池重要战略阵地,全球优秀的电池厂商基本集中在中日韩三国。包括我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城旗下蜂巢能源和韩国LG、三星SDI、SKI等公司已经开始大举进攻欧洲市场。


戴姆勒、大众、宝马、PSA等车企都有明确的电动化目标,而他们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亚洲电池厂商。目前,动力锂电池的价值能占到电动汽车整车成本的1/4,甚至高达一半,欧洲显然意识到了其所处的窘境。2019年,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直言,从长远来看,法国工业和欧洲工业100%依赖其他人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电池方面,我们要给欧洲敲响警钟。


早在马克龙发声之前,为摆脱对亚洲动力锂电池公司的依赖,整个欧洲已经掀起了一轮大反攻。这轮反攻是从欧盟到成员国,再到产业所形成的协调一致的前进步伐。


2017年,欧盟电池产业联盟工作组成立,旨在为欧洲电池制造商供应资金和技术支持,包括戴姆勒、西门子、巴斯夫以及瑞典电池厂商Northvolt等公司均参与其中。不仅如此,欧盟还批准了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等7国共同申报的电池领域欧洲共同利益重要计划(IPCEI),在未来数年内投资3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0亿元)。该项目重点重要集中在原材料、电池单元和模块、电池系统以及循环利用四个关键的研发领域。此外,德国也计划在2021年之前向电动汽车电池行业供应总额高达10亿欧元的财政补贴。


为了响应欧洲电池产业的崛起计划,Northvolt、大众、戴姆勒、巴斯夫等公司起到了领头羊的用途。大众预计到2025年,其仅在欧洲的电池产量需求就将超过150GWh。目前,大众已联合Northvolt在德国建立一家产量16GWh的电池厂。戴姆勒的电池战略似乎更加野蛮,据称从2008年-2019年间,其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与电池相关的项目已经达到了8个。化工巨头巴斯夫总计4亿欧元的材料厂投资计划也已就位。


●亚欧之间将形成激烈竞争


经过大量公司和研发人才多年的攻关,亚洲在动力锂电池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并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相关经验。这也是亚洲公司能够大肆登陆欧洲的重要原因。


从技术研发角度来看,自90年代制作手机锂离子电池开始,再到汽车动力锂电池开发,LG、三星、宁德时代、松下等公司掌握了非常成熟的电池技术。真锂研究CEO兼首席分析师墨柯认为,电动汽车对电池品质要求极高,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到的。亚洲电池公司对锂离子电池制造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造出高品质电池。这是一个隐形壁垒,是亚洲公司的最大优势。


其次,在电池公司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以我国为例,从上游原材料开采、加工,到中游正负极材料、隔膜制造,再到下游电池的研发生产,全产业链的优势非常明显。


从市场角度来看,亚洲是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我国的市场规模就已经持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亚洲既是动力锂电池的最大供给市场,又是最大的需求市场,庞大的产业规模效应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而成本优势一经形成,后来者就很难打破既定的格局。


相比之下,欧洲首先在原材料方面就不具备优势。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ointResearchCentre)于2016年公布的咨询报告提到,欧洲对制造电芯的原材料(锂、镍、钴、锰等)过于依赖进口,存在供应风险。同时,全球电芯产量绝大部分在亚洲,几乎占全球80%。相对薄弱的产业体系,使得欧洲本土出色的电池公司数量少之又少,法国Saft和瑞典Northvolt是少有的希望之光。


尽管如此,欧洲扎实的汽车工业基础依然不容忽视,宝马、戴姆勒、大众等知名车企汇聚于此。百年的汽车制造优势和持久的技术创新力,是欧洲发起动力锂电池大反攻的有利条件。随着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优势将很快显露。


长期来看,欧洲很有可能成为继亚洲之后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亚欧之间也将围绕动力锂电池展开激烈竞争。从欧盟及成员国的决心来说,亚欧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公司本身,而是从国家战略,到产业链体系,再到新能源市场的角逐。


关于欧洲的动力锂电池发展前景,墨柯认为,首先,欧洲应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吸引亚洲公司在欧建厂,帮助欧洲搭建起产业链、促进人才培养;其次,大力扶持本土公司,不要因初期产品品质不够好就弃之不用。


●我国制造借机走向世界


历经多年的市场培育,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电池厂商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根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SResearch所公布的2019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榜单数据,我国电池厂商在前十名中占了5个席位。


我国电池厂商的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并已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展开了积极布局。通过在欧洲建厂,形成本土电池供货能力,我国电池厂商拉近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2018年,宁德时代欧洲厂落地德国时,就获得了宝马30亿欧元的电池订单,如今沃尔沃等车企也成为了宁德时代的客户。今年二月,蜂巢能源声称已经和一家欧洲车企签署了超过7GWh的电池项目。


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电池厂商已经走出国门,并走向了世界舞台。不过,国内电池产量结构性过剩,高端产量不足也是事实,并且总体技术水平与韩日还有一些差距。我国电池厂商走出国门,离开了政策的庇护,要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欧洲站稳脚跟就更离不开技术创新,只有打造出性能更优、更市场化的电池产品方才能获得市场认可,赢得客户亲睐。


我国目前电动汽车和动力锂电池市场规模足够大,每天都能出现极为丰富的实证数据,有力地支撑着应用技术的深入开发。墨柯认为,我国锂离子电池与韩日的竞争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我国公司只要不自己互掐’,就能走得稳。


还谈不上我国制造’真正走向世界。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认为,鉴于当前我国动力锂电池的发展现状,其实我国制造离走向世界还有一定距离。在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不少问题也被掩盖了起来。比如安全问题就是典型,健康的商业逻辑依然没有形成,补贴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公司追逐的目标。不单是局限于公司,从全产业乃至更高层面来说,都应优先充分解决自身问题,而后才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全文总结:


动力锂电池的竞争关键在于要有过硬的产品品质,合理的成本以及不断革新的技术升级。亚洲在动力锂电池方面取得的进展获得了全球认可,先发优势已经充分体现。尽管当前欧洲全方位落后,但产业扶植力度不可谓不大。在与亚洲电池厂商的竞争中,欧洲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尚未可知,重蹈此前欧洲光伏产业覆辙的风险也依然存在。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