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动力锂电池行业也有“多收了三五斗”问题

钜大LARGE  |  点击量:902次  |  2020年03月11日  

在2018年国内车市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却实现了超过60%的上升。这种反差让许多人增强了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对包括动力锂电池在内的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行业市场充满期待。然而,事实却不一定会按照这种想当然的逻辑发展。就像农民多收了三五斗结果倒赔了钱,动力锂电池产量扩张确实挺快,但这并非是好事。


看看动力锂电池行业2018年的表现就知道了。此前已经处于破产边缘的坚瑞沃能、持续亏损的成飞集成及早就深陷资金危机的猛狮科技就不用多说了,就连行业老大宁德时代也终结了前几年的上升势头,业绩出现下降。其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只有大约36亿元,同比下降8%左右。有媒体统计,2018年排位靠前的电池公司中,有一半公司出现了净利润下降。


有人看不懂了:电动汽车销量快速上升应该带动动力锂电池市场一起上升,怎么会出现后者公司利润下降呢?其实,上下游市场虽具有因果相关性,但因果链会受到各种市场变量影响,常常导致正相关结果滞后出现,甚至出现因果链断裂引发负相关结果的情况。而且,“多收了三五斗”的产量上升,反倒拉低价格,影响收益,这正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锂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的数据显示,受电动汽车销量快速上升的拉动,2018年我国动力锂电池总装机量达到56.89GWh,同比上升56.88%。


假如上升的产量都被市场消化掉了,当然是好事,但是下游车企需求量没那么大,电池没销完,有很大一部分砸在自己手里了,那就有问题了。人们看到,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市场集中度正在增强,龙头公司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2018年,宁德时代装机量达23.5GWh,占据国内市场41%的份额,同比上升超过12个百分点;比亚迪装机量达11.4GWh,市场份额为20%。这两家公司合计市场份额超过60%。排名前五的公司合计市场份额达到73.9%,同比上升12.4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份额高度集中,恰恰反映出电池行业整体产量过剩,而优质产量、高端产量供给不足的局面。道理很简单,公司都想快抢市场,手段就是靠大量铺货,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但小公司被挤掉了,占据了市场的大公司也付出惨痛代价——产量过剩。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动力锂电池总产量为70.6GWh,而动力锂电池公司的规划产量更是超过200GWh,但是这一年的装机量却只有56.89GWh。过剩相当严重。


国际上一般认为产量利用率长期低于78%,就是行业产量过剩。我国动力锂电池的整体产量利用率已经持续多年低于这个警戒值了。产量过剩常伴随着投资虚化,即大量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技术,在一些低端领域积聚,容易制造出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产量,而这些产量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的障碍。没有产量,很难构筑起竞争的门槛,而产量过剩,又会危及行业市场,这是一个很矛盾、很纠结的问题。


以前有国家补贴撑着,不少公司就算东西卖不出去也死不了。但这种日子恐怕要到头了,随着补贴退坡,电池公司将面对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有人估算,动力锂电池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具有市场竞争力,必须要降低至少40%的成本,假如公司做不到这一点,那基本就要被市场淘汰掉。而且,补贴退坡后整车公司的生产成本也会新增,它们必会向上游电池公司转嫁成本。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车企关于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会成为传导给电池公司的压力。


除了来自下游整车公司的压力,上游材料公司也会提价收账,踩上一脚。尽管近期锂、钴等上游材料价格出现了回调,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原材料价格都是不断上涨的。而未来的走势也只会水涨船高,一路上升。更严重的问题是,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而我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镍、钴资源则非常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风险。一旦资源的供给出现了收紧,价格必会飞涨,导致整个产业链成本压力陡升。


原料上对外有依存,市场上对外还要应对挑战。国内电池公司离开国家补贴,产品竞争力大大减弱,这给了国外电池公司卷土重来的机会。松下、三星、LG等电池公司都开始与我国车企密切接洽,甚至在我国建厂扩厂。这些国外公司在高端市场已经占领了非常有利的地位。面对国外公司的入侵抢食,业内人士提醒:这不只是喊狼来的事儿,是狼真的来了。


显然,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可期,动力锂电池行业也会受到拉动,但动不动得了,还得看公司自己。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多收了三五斗”的被动不利局面,走出“上挤下压外抢”的困境。电池行业人士认为,总的来看,规模化、智能化、材料创新,实现技术升级,供应高性价比的产品,这是应对之道。外在压力恰恰是公司练好内功的动力,只有不断推动技术升级,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才能抢占并牢牢掌握市场。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