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电动汽车产业链市场分析

钜大LARGE  |  点击量:1612次  |  2018年05月31日  

  关于中国锂电池行业的下游应用领域


  中国大陆的新能源汽车(指以新能源为主要动力的汽车,目前主要指EV和PHEV)是国有资本要控制的一个产业,其发展从生产到应用基本上是由国有企业把持。从2009年至今,其发展明显经历着一个高开低走的进程,时间节点大约在2011年7月前后,之前的两年多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发展热情高涨,放卫星现象随处可见,之后到现在迅速降温。目前,关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要走哪种发展模式,国有企业内部争夺激烈,而同时,虽然各种示范运行项目不少,但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还没有开发出优秀的电动汽车产品。从这些方面看,虽然工信部和科技部分别制定了2015年要达到50万辆和100万辆的保有量目标且都信心满满,但真锂研究认为,这两个目标均难以实现。


  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更是处在国有资本的全面控制下。中国政府已确定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计划投入上千亿资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同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利用。而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接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都希望能够用上电动汽车电池,中国政府也似乎支持这种想法,因此未来中国电动汽车运行方式可能走换电模式。目前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都在进行兆瓦级的风光储输试验工程,以取得相关经验。


  不过,进入到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的各主要指标正在呈现全面下滑态势,经济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暴露,经济硬着陆的风险看上去似乎不可避免;而地方政府债务虽有部分会被延后4年,但仍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另外,国有企业的债务规模都不小。有数据显示,123家央企的平均负债率已高达65%,有一部分甚至突破了80%的警戒线。因此,从这些因素看,对于由政府主导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的未来,难言乐观。


  倒是电动自行车可能会成为中国大陆锂电产业链发展的最大亮点。目前中国大陆电动自行车的产销量都占了全球的90%左右,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这是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所决定的。这个产业国有资本介入很少,是市场经济自由度较高的一个产业;政府管得也很少,不会像其他很多产业一样陷入“一管就死”的境地。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大陆电动自行车产业受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会相对小些,有理由会发展得更好。对于电动自行车所用的动力电池,锂电池正在规模化地替代铅酸电池。真锂研究认为,中国大陆四到五年内会完成这样一个替代过程。


  中国大陆的3C电子产品产业规模全球最大,在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领域,90%左右的产能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这也使得中国大陆垄断了全球的3C锂电池应用市场。尽管人们对未来几年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程度的忧虑和担心,但极为完善和发达的产业链体系让全球其他地区一时间也难以替代,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仍将是那些国际巨头生产基地的首选之地。中国本土以山寨为主的、数量众多的3C电子产品企业,在经过几年大浪淘沙的筛选之后,在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之下,同时也在逐渐走出山寨模式,发展自主品牌。


  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仍会是锂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不过,在具体产业方面,中国企业作为跟随者的角色不会有多少改变,体制的障碍、应用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而这种状况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本土锂电池产业的发展。


  关于中游锂电池制造及新能源整车制造行业


  依靠半人力半机械化的比亚迪模式,充分利用了本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自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大陆的锂电池企业异军突起,与韩国企业一道,对日本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在2009年高峰时期甚至一度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30%。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锂电池企业,其中比亚迪、比克力神、ATL等还挤进了全球锂电池企业前10强榜单,表现抢眼。不过,因产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在像野草般疯狂生长了10年之后,中国大陆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于2010


  年开始走下坡路,显现颓势,2011年的形势更加严峻,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时刻。


  在3C小电池领域,日韩锂电池企业不仅纷纷将产能迁移至中国大陆,利用中国廉价的人力和资源成本,还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国材料企业生产的材料,因其量大,采购价甚至比中国锂电池企业都还要低。这样,日韩企业不仅巩固了其在中高端锂电池的市场地位,还在不断向低端锂电池市场渗透。而同时,日渐式微的山寨产业也在压缩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国的锂电池企业只有拿出当年中国加入WTO时很多企业家背水一战“与狼共舞”的精气神来,勇敢地面对日韩企业的挑战,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才会有一线生机。真锂研究认为,中国的3C小电池产业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困境,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动力锂电池领域,中国大陆其实有一个比较好的开端,盟固利和万向在本世纪初就开始着手进行相关技术开发工作,并不约而同于2005年前后就分别在北京和杭州开始了公交电动大巴的试运行工作,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早的。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50辆电动大巴规模化试运行取得成功,这是全球首次大规模试运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更进一步,120辆电动大巴规模化试运行也取得成功。如果依着这个基础和发展势头,踏踏实实走下去,中国的电动汽车和动力锂电池道路,前景应该会是一片光明。然而事实的进展并非如此,政府的大力度介入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在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大力推动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希望在汽车工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宏伟愿望之后,中国大陆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出“大跃进”的乱象,一时间,各个全球第一、中国第一的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在中国大陆遍地开花。但实际上两年下来,总体进展反而不如之前,特别是技术进步寥寥。


  现在,由于中国政府的财力吃紧,“十二·五”时期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将会大幅度削弱,真锂研究认为,这实际上是中国电动汽车和动力锂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因为投机分子会兴趣索然,抽身而退,不愿意干的国有垄断企业也会逐渐淡出,这样,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到它应有的正常的轨道上去。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政府制定的动力电池发展目标反而更有可能实现。


  在动力电池发展目标上,中国政府还没有达成一致,科技部和工信部分别制定有各自的目标。依据科技部的规划,中国大陆将在2010年到2012年之间,形成每年为10万辆电动汽车配套动力锂电池和驱动电机的生产能力,至2015年,中国大陆动力电池总产能要达到100亿Wh,汽车电池成本要将降低至1.5元/Wh的水平,同时电池组能量密度提高至120Wh/kg,使用温度范围-25~60℃,电池组的循环寿命提高至2,000次以上。工信部的目标是:2015年电动汽车需要的能量型动力电池模块150亿Wh/年、功率型30亿Wh/年(都指累计量)。在总体目标方面,二者基本一致,就是到2015年,汽车动力电池不依靠国家财政补贴也能保持盈亏平衡的水平。


  在动力锂电池技术的发展路线方面,2009年时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磷酸铁锂路线和大电池路线,之后中国大陆只有盟固利和苏州星恒走锰酸锂路线,其他诸多企业一窝蜂地发展磷酸铁锂。在2011年中温家宝总理发表文章要求给新能源汽车发展降温之后,政府部门的相关表态开始弱化,业内暗中也形成了一股批判磷酸铁锂路线的潮流。与此同时,走锰酸锂路线的企业开始多了起来,万向和比克均有回归锰酸锂的意图,天津捷威和上海卡耐也明确走锰酸锂路线。其中比克还开始尝试18650小电池路线,已确定要给东风裕隆的电动汽车供应18650锰酸锂电池。这样,在去除人为干扰的因素之后,动力锂电池技术的发展也终于回到了“多种路线并举”正常的轨道。真锂研究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多种路线并举是有必要的。


  在全球范围内看锂电池技术人才结构,不难发现华人其实是占据主流的,美国多数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技术核心都是华人,日韩企业的技术人才中华人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人技术骨干开始返回中国大陆谋求发展,这两年海归回归的速度在加快,人数明显增多,盟固利前总经理其鲁、杭州赛恩斯总经理董明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部分人与中国本土培养的技术骨干一道,现在是、将来依然会是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另外,民间资本其实一直在密切关注动力锂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其中想踏实做事的企业家有不少。从这些方面看,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从具体企业看,现有的知名锂电池企业依然会是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天津力神、比亚迪、比克、ATL、盟固利、万向、环宇赛尔、河南金龙集团、哈尔滨光宇、邦凯等等,一些大企业集团旗下的锂电池企业,有着雄厚的财力支持,前景也较为看好,如特种集团旗下的中航锂电、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上海航天电源、中汽研旗下的上海卡耐新能源、建龙重工集团旗下的天津捷威、北汽集团旗下的普莱德等等。另外,中国大陆随时还会冒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锂电池企业出来,它们也是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关于上游核心材料分析


  中国大陆的锂电池材料技术近几年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北京当升开始大规模地为三星SDI供应正极材料之后,陆续有湖南瑞翔、贝特瑞、杉杉、新宙邦、国泰华荣、金辉高科等一批中国大陆锂电池材料的中坚企业进入到了国际巨头的供应链体系,涉及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呈现出全方位发展态势,保持着之前几年强劲的发展势头。北京当升、贝特瑞、国泰华荣等企业先后进入了各自领域的全球前三强榜单。与中国大陆锂电池产业发展呈现颓势不同,材料领域的发展这两年继续呈现出繁荣景象。


  目前中国大陆在四大关键材料领域,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都已经完全实现了自给,只有隔膜材料还没有实现自己,但是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真锂研究的统计表明,2011年自给率已经达到了58.%,2012年开始日韩锂电池企业将会有一定量的采购。


  目前中国大陆锂电池关键材料产业体现出的几个主要特点是:


  (1)中坚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的同时,新进企业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在磷酸铁锂、隔膜和电解液领域,其中不少新进者颇具资金实力或技术实力(以海归人员为主);


  (2)在3C小电池用中高端材料产品市场,国际巨头采购量越来越大的同时,材料企业的利润率也越来越低;


  (3)大量企业的材料产品聚集在低端市场领域,行业恶性竞争日趋激烈;


  (4)在汽车动力锂电池用关键材料市场,中国的自给率这两年明显在迅速提高,但总体的技术水平还是偏低;等等。从材料企业的数量来看,中国大陆已远超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企业数量就超过了250家。


  和锂电池领域的情况类似,现有的这些中坚企业依然会是中国锂电池关键材料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一些颇具技术实力的新进企业以及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材料企业亦值得关注。这在四大关键材料领域都是如此,这里真锂研究就不一一举例了。值得提及的是,在广阔市场前景的诱惑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央企巨头携带着权力、资金和资源等优势纷纷进军锂电池关键材料领域,这对行业的发展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目前还难以判断。


  在技术开发方面,很多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锂电池关键材料的技术开发上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研发成果也越来越多。而且,从研发内容来看,紧跟世界潮流,如在富锂锰基材料(日本称固溶体类正极材料)、钛酸锂、石墨烯等方面,中国的一些研发机构就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而一些中坚企业通过与这些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了大批自己的技术人才,技术能力迅速提高。因此,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一些企业在专利的数量上已经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只是在质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创业,也对中国大陆材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如青岛新正的孙玉城、天骄科技的王伟东、苏州恒正的董明等等。


  从正极材料的发展路线上看,虽然目前磷酸铁锂材料的产量还不是很多,在正极材料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但从企业数量来看还是占据明显多数。而磷酸铁锂目前并没有到市场大爆发的时期,在政府发展电动汽车产业虎头蛇尾的实际状况下,这种情况让真锂研究有些担心:这其中很多磷酸铁锂企业能否熬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大陆的锂电池关键材料企业中,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多数在技术方面不是很强,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则多数是资金实力不够,能两者兼而有之的很少,如果今后能够加大这方面的整合力度,同时,重视专利的布局工作,改善一下研发与生产有些脱节的现象,那么,中国大陆的锂电池材料产业的发展还是有希望的。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