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的内阻由欧姆极化和电化学极化及浓差极化电阻组成
锂电池的内阻由欧姆极化(导体电阻)和电化学极化及浓差极化电阻三个部分组成。在充放电过程中电阻是变化的,充电过程内阻由大变小,反之放电过程内阻增加。温度对锂电池内阻也颇有影响,低温状态如0℃以下,温度侮下降10℃,内阻约增大15%,其中因硫酸溶液粘度变大而增加了比电阻是垂要的原因之一。在较高温度时,如10℃以上,硫酸离子的扩散速率提高了,浓度极化作用将明显减小,极化电阻下降,但导体电阻却随温度增加而上升,不过上升的速率较小。锂电池的内阻与放电电流的大小有关,瞬间的大电流放电,由于极板空隙内的硫酸溶液迅速稀释,而极板孔外90%以上溶液中硫酸分子来不及扩散到极板空隙中去,这样,极板孔中溶液比电阻增加,端电压明显下降。但停止放电后,随着浓度高的硫酸分子向极板空隙中扩散,极板孔中溶液比电阻下降,端电压回升。另外,薄极板的电池,其内阻明显小于厚极板的电池,因为同容量电池的极板数量,薄的要多于厚极板电池的极板数量,因此相同电流放电时,薄极板电池的电流密度小,其各极板的极化也要小得多。
由此可见,锂电池内阻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电阻。我们研究锂电池的内阻的目的,是为了计算与锂电池直接连接的母线及馈线出口在短路时,锂电池将提供多大的短路电流,以此来选择母线及其他设备,并根据短路电流来确定保护电器的级差配合。显然,同容量的锂电池短路电流越大(即内阻越小)对设备和人身安全带来的危害性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