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韩国动力锂电池"三剑客",舞不动剑了

钜大LARGE  |  点击量:286次  |  2023年03月07日  

动力锂电池的市场,没有双赢。


LG新能源首席财务官李昌实,在今年第二季度财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由于新冠疫情、全球供应瓶颈、金属价格上涨反映到产品价格的延迟,公司盈利状况恶化。


大环境的影响下,号称要将CATL拉下神坛的LG新能源,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尽管从二季度财报的营收来看,LG新能源依旧处于盈利状态,但其赚钱能力已经大不如以前。


数字不会说谎,LG新能源的二季度营业收入为5.071万亿韩元(约合260亿元人民币),相比一季度新增16.8%,但较去年同期却下降了1.18%。营业利润为1956亿韩元(约合10.1亿元人民币),环比减少24.4%,同比更是减少73%


当然,和之相比更不如人意的是净利润,LG新能源的净利润为899亿韩元(约合4.66亿元人民币),不仅较上一季度环比下降60.4%,更是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5.7%。


当LG新能源也陷入到增收不增利的怪圈,这不仅意味着其本身和CATL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也预示着被后来者追上来的可能性不断上升。


日前,韩国研究机构SNEResearch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排行榜。


相关数据显示,LG新能源以28GWh的装机量,位居全球第2;SKOn装机量14GWh,全球排名第5;三星SDI紧随其后,10GWh装机量,全球排名第6。


尽管SKOn和三星SDI加在一起的市占率都不及LG新能源一家的市占率高,但显而易见的是,两家的成长性,都要比LG新能源好。而这种公司的潜力和竞争力,就分别表现在各自的财报上。


乱战三剑客,互相为敌


随着圆柱电池销量的强劲表现,以及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扩大的金属联动协议,使我们的收入稳定上升成为可能。


面对糟糕的数据表现,LG新能源首席财务官李昌实画出了一个可以逻辑自洽的大饼。然而和其它两家韩系电池厂商的财报数据相比,却显得有些徒增笑耳。


三星SDI的二季度财报显示,销售额为4.74万亿韩元(约合240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42.2%,环比上升17.1%;营业利润4290亿韩元(约合22.14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45.3%,环比上升33.1%。


先不用惊讶,因为三星SDI的业务不仅仅在于动力锂电池,还包括半导体电子器件、消费电子电池等。


其中,三星SDI能源领域涉及电池和能源存储系统的第二季度销售额达4.07万亿韩元(约合2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50.1%,环比上升22.7%;营业利润2449亿韩元(约合12.64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45.2%,环比上升48.4%。


不难发现的是,保持营业利润同比、环比双上升的三星SDI,甚至比LG新能源的成绩还要好。但这关于走在同一条发展之路上的韩系电池友商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SKOn的第二季度财报也在近期公布,根据财报显示,SKOn的营业收入为1.3万亿韩元(约67.6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04%;但营业利润却是-3266亿韩元(约-16.98亿元人民币),持续处于亏损状态。


亏是真的亏,但硬币的另一面是,SKOn也因此逐渐进入到产量爬坡的阶段。


SKOn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美国格鲁吉亚第一厂、匈牙利第二厂等新厂的良率逐步稳定,加上国内盐城第二厂的启动等,2022年下半收益性将获得改善,预计2022年第4季度将实现损益平衡点。


简单比较一下三家极具代表性的韩系电池厂商:


LG新能源的上升性不足,但基础坚实;三星SDI的后劲凶猛,却略显摇摆;SKOn持续亏损,但也能在市场布局上,展现出不俗的姿态。


总之,这三家发展路线非常相似的韩系电池厂商,虽然身处在新能源汽车的时代风口之中,却也没有那么容易高枕无忧。毕竟,哪怕是CATL也不敢说,自己永远是世界第一。


竞争的关键,不仅仅是装机量


前段时间的镍疯事件,再加上电池上游原材料成本的高居不下,整个动力锂电池供应链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所有的利润被上游垄断,那么中下游的电池厂商、车企势必会高举旗帜,大声呼喊着索取话语权。


更下游的车企,嚷嚷着自称是打工人,赚不到钱;上游材料供应商们又死不松口,市场调节降价收效甚微。当所有的压力来到了动力锂电池公司的一方,左右为难之下,唯有自救。


LG新能源、三星SDI、SKOn等韩国电池厂商的发展路径很简单,在韩系汽车电动化的带动下,抓紧北美市场的布局,并向着欧洲市场扩大辐射力度。


尽管韩美、韩欧关系都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益分配的时候,双方都能满意。日前,据外媒消息,LG新能源将重新考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造厂,原因是项目成本新增,以及复杂的经济环境。


LG新能源则表示,鉴于美国前所未有的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公司目前正在考虑其它投资选择,因建设成本新增,以及对电池需求减弱的担忧,公司决定重新考虑该项目。


见微知著,不难预见的是,除了更早时候韩系电池厂商被美国各车企要求技术换市场之外,更多外来电池厂的在美推进工作,也会因为复杂的经济环境、成本、政治等原因搁浅。


所以,产量扩充的进程会停止吗?答:当然不会。


虽然不想承认,但现在的规模优势、产量优势等,依旧是动力锂电池公司们制胜市场的法宝。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只有将产量堆上去,平摊下来的成本才会更低,才更容易卖得出去。


于是电池厂商们,一方面期盼着扩充产量,卖更多的电池;另一方面又要加大投资建厂,甚至达到亏损的地步。而动力锂电池行业就是这样,谁先抢占了产量先机,谁就能领先第一步,CATL则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证明。


只不过,也必须承认的是,未来动力锂电池产业的跃升,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注入。结构创新也好,材料创新也罢,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向前探索。


车企们寻求动力锂电池二供、三供的趋势已经到来,甚至以TSLA为首的一些车企,已经做起了动力锂电池的自研工作。


动力锂电池公司可能比车企更懂电池,但真不一定比车企更懂得什么是合适的动力锂电池。


日前,TSLA宣布,将会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4680圆柱电池的大规模生产。相对应的亿纬锂能、松下、LG新能源等公司,也已经布局4680圆柱电池,并快速推进量产。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热火的磷酸锰铁锂电池。


业界将其称作磷酸铁锂的升级版本,可以在能量密度上进一步提升,甚至和三元锂电池抗衡。相传,CATL的M3P电池就是磷酸锰铁锂电池的一种,并有消息透露,TSLAModelY马上就会采用这款新的电池改款。


是的,公司、行业、市场都在推动着动力锂电池的产品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点破面,向着更高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延伸,进而带动更多的细分行业进步。


但这条路显然没有那么好走,第一关的产量扩充,已经筛掉部分公司;更进一步的电池产品力、车企信任度,又会筛掉不少;电池技术创新更不用多说,整个时代都在期待着一个划时代电池产品的出现。


而且必须清醒的一件事,这里所提到的一系列困局,不仅仅是LG新能源等韩国电池厂商正在面对的,我国动力锂电池公司们的牢笼,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