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国外电池产业链抱团赢市场 我国单打独斗难胜未来

钜大LARGE  |  点击量:565次  |  2021年10月25日  

在全球的纯电动汽车制造业,都有这样一种趋势,那就是整车公司渠道下沉,要么开始联合起来研究电池建立电池厂,要么整车公司开始和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公司“结对子”,开始了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开发。


不久前,一则新闻在业内引起震惊:大众汽车CEO马丁·文德恩(MartinWinterkorn)透露,公司正在开发“超级电池”(Super-battery),可大幅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当下接近在新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


文德恩表示,“大众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研发一款超级电池,新电池价格更低,体积更小,动力更强劲。一款电动版大众品牌车型(在搭载超级电池后)纯电动续航里程有望达到300公里(186英里)。这将是电动汽车(性能)质的飞跃。”


作为比较,美国环保署EPA规定e-高尔夫纯电动汽车平均续航里程应达到83英里(约合133公里)。这意味着倘若大众“超级电池”性能如期,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达到EPA对高尔夫电动汽车要求的2.26倍。虽然300公里续航里程仍然不能和特斯拉ModelS的265英里相比,但大众将推出的是更具备价格可承受性的电动汽车,例如下一代e-Golf。因而在推广普及电动汽车方面比ModelS意义更大。


在过去的18个月里,大众汽车集团投放了三款电动汽车,包括e-Up、e-Golf(高尔夫)纯电动汽车和GolfGTE。但大众仍然对开发纯电动汽车抱持慎重态度。


由于电池在能量密度上远不能同内燃机相比,因此续航里程长期以来是电动汽车最大软肋之一。许多国家出台的新规定中,只有电动汽车单次充电续航里程达到一定水平,方能享受补贴优惠政策。


今年第二季度,大众曾表示将于2015年七月之前公布其纯电动汽车的电池选择方法,正在研发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单元技术,能量密度可达到当前电池的5倍之多。而在此之前,全球优秀汽车制造商都在布局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日产2007年与当时的电池巨头NEC合资组建了专注汽车电池业务的公司AESC,三菱汽车与电池巨头GS汤浅合资组建了LEJ,戴姆勒与德国赢创合资组建车用电池模组公司DeutscheACCUmotive和电池单元公司Li-Tec。通用汽车和特斯拉虽然没有与电池公司合资组建车用电池公司,但也分别与电池巨头LG化学和松下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丰田在开发混合动力车的时候,就与松下合资组建了车用电池公司PEVE,拥有成熟而丰富的电池单元制造相关相关经验。即便如此,丰田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方面也还是做着两手准备:一是继续与松下合作,二是独自生产。


七月十八日,我国电池杂志-我国电池网邀请赛迪顾问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吴辉和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做客我国电池网(微号:mybattery),就“国外电池产业链抱团赢市场我国单打独斗难胜未来”这一话题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


我国电池网总编辑杨阳


本期嘉宾:


赛迪顾问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吴辉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


主持人:国外是整车厂在联合电池厂共同推动纯电动汽车发展,而我们国家却是单打独斗。大众、宝马、奔驰、日产、丰田等世界优秀制造汽车公司,都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始了快速布局,不仅在纯电动汽车上,还有就是混合动力上,甚至是燃料动力锂电池车上都有自己的布局。大众的电池研究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已经突破了700公里。


我们看到,世界优秀的整车公司有这样的传统,比如聆风合资了一个电池公司,还有新的特斯拉绑定了松下后,也是产业链下沉,涉足了锂离子电池制造。奔驰也推出了家庭储能装置。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电池业的格局特别是动力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电池,有车企控制市场或者联合传统电池厂共同占领市场的趋势?


墨柯:电动汽车是个新事物,存在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的东西,为保证到消费者手里的电动汽车产品的安全系数不低于传统汽车,要车企和核心零部件厂商(电池、电机、电控等)深度合作,而且整个开发过程还必须要由车企来主导并统筹。由于电池是其中最核心的零部件,所以我们看到,日产2007年与当时的电池巨头NEC合资组建了专注汽车电池业务的公司AESC,三菱汽车与电池巨头GS汤浅合资组建了LEJ,戴姆勒与赢创合资组建车用电池模组公司DeutscheACCUmotive和电池单元公司Li-Tec。通用汽车和特斯拉虽然没有与电池公司合资组建车用电池公司,但也分别与电池巨头LG化学和松下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丰田在开发混合动力车的时候,就与松下合资组建了车用电池公司PEVE,拥有成熟而丰富的电池单元制造相关相关经验。即便如此,丰田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方面也还是做着两手准备:一是继续与松下合作,二是独自生产。


本田与GS汤浅合资组建了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BEC。


有关现在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博世集团、大陆集团、江森自控等来说,为了在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介入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上述这几家零部件巨头尤为重视电池业务。江森自控早就与法国知名公司Saft合资组建车用电池公司JCS。在2009年之前,博世和大陆都参股了日本英耐时(被称为技术智囊),在英耐时被日本“国有化”之后,博世选择与三星SDI合资组建车用电池公司SBL,大陆集团选择与SK创新合资组建车用电池公司SKContinentalE-motion。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一直在自主开发车用电池技术,后来收购了美国知名锂电公司A123系统公司。


车用电池业务包括模组制造和单元制造两方面,一开始很多车企巨头和零部件巨头希望同时拥有这两块业务,如日产、三菱汽车、戴姆勒、博世、江森自控等。但是,这一方面容易引起与电池合作伙伴的矛盾而导致合作破裂,另一方面,车用电池单元制造要深厚的制造相关相关经验的积累,不是想做就能做得了的。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这些巨头的选择已基本明了:AESC和LEJ是深度合作的结晶,其中车企重要负责模组技术开发,而电池公司重要负责电池技术开发和电池单元制造。戴姆勒从赢创手中收购了DeutscheACCUmotive和Li-Tec的剩余股份,100%控股这两家公司之后又审时度势,决定2015年年底以前逐步停止Li-Tec的电池单元制造业务。博世与三星SDI合作破裂之后,发现自己难以独自生产出合格的电池单元,遂在2014年与汤浅和三菱合作,成立合资公司LithiumEnergyandPowerGmbH&Co.KG,专注于下一代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开发,同时负责销售LEJ的电池产品。江森自控的经历与博世差不多,现在与日立合作,电池单元制造也重要由日立负责。大陆集团负责市场开发,同时与SK创新合作开发模组技术,不参与电池单元制造。


通用、特斯拉、福特等一开始就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这些车企把电池单元制造业务交给合作伙伴,而自身专注于电池模组的技术开发,其中,通用和福特还成立了自己的电池模组厂。


即便合资建厂,电池单元制造业务估计也是重要依赖松下,特斯拉不是想做就能做得了的。现在日韩电池公司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单元制造的次品率已在百万分之一以内,这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制造壁垒。


吴辉:电池尤其是电芯制造更多的还是电化学体系,与整车制造和动力总成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另一方面,有关汽车电池来讲,仅仅把电芯做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把电池包,也就是电池系统做好。目前的电池包生产重要还是集中在电芯厂自己来做,包括ATL、力神、国轩等公司都自己做电池包,但是整车公司也在开始做电池包系统,如比亚迪、北汽、上汽等都在做。另外,也有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开始涉足电池包生产,如华霆动力、海博思创这样的公司。因此,个人认为,未来的电芯的制造一定还是有专业的锂离子电池公司来做,但是电池包/电池系统则会呈现出车企、电池厂和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共同竞争的局面,但是车企在电池包/电池系统方面会具备相当的优势,因此,电池包和电池系统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绕不开整车公司的。


主持人:我们国家的整车厂在新能源车特别是电池研发上是一种什么态势?我们了解,上汽有自己的燃料动力锂电池车的开发,但是,绑定一家或几家电池公司共同研发的事情,在我国还不多见,我们国家还是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


吴辉:我国的车企其实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种以比亚迪为代表,全产业链都做,其在电池上的研发投入巨大;另一类是以上汽、北汽、众泰、宇通等为代表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公司,他们也有专门的电池研发的部门,但是其电池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更多的研发目的是基于对电池供应商的评价和检测;剩下的整车公司基本在电池的研发上等于零,他们基本上直接在车上装上电池公司供应的电池能量系统,并没有对电池本身更加深入的研究。而国外的整车厂则不相同,以大众、宝马为例,其在关键的电池零部件上的研究甚至比电池厂本身都要深入,大众、宝马等车企对电池的研究甚至往上延伸到了上游的电池材料,从电池材料体系出发对动力锂离子电池做深入的研究,指导电池公司开发出适合其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动力锂离子电池。


墨柯:我国车企与电池公司密切合作的不太多。比亚迪自己做电动汽车和电池;上汽与A123系统合资组建了模组公司;江淮汽车与国轩高科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北汽与走锰酸锂路线的盟固利和走磷酸铁锂路线的普莱德和ATL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广汽在股份制改造中吸引了万向参股,二者也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即便如此,这些车企在开发电动汽车的过程中,是否都在与电池公司深度联合开发还不一定,有的可能也只是简单的电池采购关系。作为“共和国长子”和“共和国次子”的一汽和二汽(东风),则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明确专属的电池合作伙伴。


多数车企特别是那些客车制造公司,在开发电动汽车产品的过程中,是向电池公司提出自己对电池的性能和价格要求,广泛召集电池公司竞标。假如是一个成熟产品,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有关相对“陌生”的电动汽车来说,这么做就有点对消费者安全不负责任。很多时候车企还把电池的价格要求置于首要考量点,逼得电池公司为了拿到订单,不得不偷工减料或采用价格低廉的材料制造电池。一些电池大厂为了自己的声誉,有时候不得不主动放弃这样的订单,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汽车电池冒出来,这些缺乏制造相关相关经验的电池公司,供应量越大,电动汽车领域的按时炸弹就会越多。


主持人:我们国家在新能源车的研发上处于什么位置?电池、电机、电控,在全球的视野下,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我们国家在新能源车领域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我国梦吗?


墨柯:至于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目前很明显分为两大方向,一是降低电动汽车成本,二是提高纯电续航里程。有关特斯拉来说,由于已经开发出了ModelS等纯电续航里程已经较长的产品,下一步的目标是开发更低售价的电动汽车新品,这要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有关日产等多数车企来说,相对较低的电动汽车售价目前已经能够做到,下一步就要提高产品的纯电续航里程,而这一般可通过两个办法来获得:一是电动汽车的轻量化,二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后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真锂研究的调研显示,2014年海外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的价格大约是390美元/kWh左右(其中特斯拉是420美元/kWh),而我国是400美元/kWh。这意味着在汽车电池领域,我国公司的制造成本已经高于海外公司。我们了解,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用的一般都是能量密度稍低的磷酸铁锂离子电池,这表明,今后我国车企电动汽车产品的开发,车用电池公司的电池技术开发,要朝着降低成本和提高纯电续航里程这两大目标同时前进,难度更大。


汽车电池新技术的开发,国际上一般是车企来主导,具体工作以电池公司为主进行,二者密切合作。因为电池的用途要充分体现,要与电机、电控等其他零部件技术无缝对接,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车企的主导和全面统筹下才可能实现。但是,车企不能外行命令内行,干涉电池公司的技术开发,电池新技术的开发必须要以电池公司为主进行。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核心在于材料技术的进步。因此,电池公司的技术开发工作,也要和材料公司结盟,共同推进。这和车企主导电池技术开发是同样的道理。简单的上下游采购关系,纯粹以买家的身份要求材料公司做这做那,是很难推动电池技术的进步的。


AESC5V级电池新技术的开发,是NEC为主负责的,但是由日产统筹规划,在日产2010年底将Leaf推向市场之前,5V级电池新技术的开发工作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了,通过五、六年紧锣密鼓地技术开发工作,新电池技术目前已经达到了商业化应用水平,今年年底,装配这种5V级电池的新款Leaf就要上市。我国也有材料公司和电池公司在开发5V级材料及电池技术,但墨柯还没有听到过哪家车企介入了这个开发进程。


提高车用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有两个技术方向,一是高电压方向,以5V级正极材料及电池技术为代表;二是高容量方向,以两种三元材料(NCM和NCA)及对应的电池技术为代表。目前,很多我国材料公司和电池公司在积极开发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离子电池更高的三元材料电池技术,这重要是应车企的要求而做,很少有车企参与了这些开发进程(有可能北汽和江淮等有明确电池合作伙伴的车企参与了这个进程)。


所谓的三元材料电池,在我看来,要么电池的正极材料全部采用三元材料,要么电池的正极材料中三元材料占比超过50%。假如是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目前海外市场畅销的电动汽车产品中,除了特斯拉之外,没有使用这样的三元材料电池的。不管是NCM还是NCA,都含有钴这个活跃金属,纯粹采用三元材料做电池,可能很难保证电池的安全性。特斯拉是独辟蹊径,采用一致性最好的圆柱型电池,利用高超的IT技术,通过外部控制来保证电池单元的安全性。


吴辉:从数据来看,2015年上半年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整体同比是下降了大约3%,而我国却是同比上升3倍,从数据来看视乎很乐观。但是从结构分析来看,我国上半年大约7万多辆的销量中,以康迪熊猫、众泰E20为代表的A00级微型电动汽车大约占据了30%左右的份额,因此,产销辆数据的上升并不能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实力的增强。


另外一方面,从关键零部件电池来看,随着三星、LG等公司在国内的大量布局,可以预期到的是国内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乘用车市场会被他们拿下,而国内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更多的去竞争商用车市场,因此,我国政府花了大力气培育起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后有可能成为三星和LG等具备实力的外企的蛋糕。因此,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谓的“弯道超车”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主持人:我们看到,我国已经取代美国,已经成为新能源车第一大市场,也成为第一大制造国。那么,我们国家应该在什么方面补足自己短板,比如市场的开放程度?研发能力的不足?核心技术的缺失?没有高瞻远瞩的全球化视野等?


吴辉:我觉得目前我们国家最大的短板其实即使研发能力的不足而导致的核心技术的缺失,在电池、电机、电控、动力总成等领域,我们国家与其他先进制造国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国家层面应加强新能源汽车公共基础技术体系的研发投入,并在相关关键零部件和整车的工艺环节加大研发投入,从而通过基础技术的研发提升新能源汽车前瞻技术研发能力,通过工艺的研发和改进,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水平。


墨柯: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的车企和电池公司之间大都缺乏紧密的合作开发关系。车企要求电池公司供应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产品,电池公司就去开发三元材料电池。至于这种电池开发出来了,是不是合适用于电动汽车,则是车企所考虑的问题。我们的电动汽车和车用电池技术开发假如这么走下去,与国外的差距很可能越拉越大。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