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上海电气再出发 或进入钠硫电池领域

钜大LARGE  |  点击量:650次  |  2021年09月27日  

为何不像其它公司那样刻意强调1000亿、1500亿的目标,而只提“保持合理上升速度(年复合上升率7%~8%)”——虽然凭它蝉联我国装备制造业冠军的体量,迅速做大规模并非难事?


为何一面加紧国际化布局,一面又告诫自己不要一哄而上、全面出击——虽然不久之前它获取了来自海外的百亿美元大单,创下了其所在行业之最?


为何……


为何……


2011年二月十四日,上海电气(8.06,-0.07,-0.86%)百余名高管齐聚于上海北郊宾馆凯旋宫,召开公司历史上首次海外工作会议。与偶然撞上Valentine’sday的“洋节日”不同,“凯旋宫”的选择颇有深意。不过,对上海电气及其掌门人徐建国来说,此时此景的“凯旋”并非人们通常理解中“胜利而归”,而是对其应该并且必须要实现之未来的一种期许与向往。


此时,距离徐建国首次提出上海电气要树立“国际化观念”已近5年。2006年八月,徐建国空降上海电气,是年底,便提出“国际化、法制化、勤俭办公司”之三大观念,并落实到“海外事业、集团管控”等业务的探究中去。以世人之寿命衡量,5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通常被模糊地含义为“一个阶段”,譬如,五年规划、一届领导班子的任期等,意味着可以画上分号略加总结;但是,在我国的特殊时期,这似乎又是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容得一个个商业传奇的崛起,复又覆灭——总有些人渴望急速登峰,错将“分号”画成了永久的“句号”,比如,德隆系、蓝田神话……


反观上海电气,从初提“国际化观念”到“首次海外工作会议”的召开,居然间隔5年之久,由此看来,这家公司无论如何都不是所谓“我国速度”的拥趸。


“公司发展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跨越某个平台期,便可迅速跻身第一阵营。”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迪南说,“这就像过去网球在我国是一项奢侈的运动,但现在女网一突破就是冠军!”


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否只是表象?也就是说,上海电气并非不要“快”,相反,它现在的“慢”,正是为了将来的“快”?


上海电气的“辩证法”


对许多人来说,要把上海电气看清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人们习惯上将上海电气与东方电气(29.08,-0.15,-0.51%)、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并称我国的“三大动力”,但事实上,前者无论历史沿革还是所涉业务之复杂性都远超后两者。除了共同的发电设备外,这家由“上海市机电一局”改制而来的公司还拥有其它两家所不涉及的电梯、机床、印刷包装机械等诸多业务。多年来,如何将旗下繁杂的业务疏剪归位,进而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是其思虑颇多的课题。


在过去四五年里,上海电气管理层一直在种种限制中探索、求解:退出什么产业?保留什么产业?未来又该进入什么新的产业?


如今,他们似乎已在实践中趟出一条路来;而其处理这一复杂问题的方法,恰巧暗合了辩证法的诸多逻辑——


“大与小”


上海电气素有“大电气”之称,这里的“大”,一是规模,二是门类齐全。自1996年成立以来,上海电气的销售收入一直位列我国装备制造业首位;而其“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涉及业务的多样性,从发电设备、柴油机再到各种通用机械,几乎“什么都能做”。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综合实力”曾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一旦将其放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则隐忧凸显。因为此时的衡量标准已经全然不同:一家公司是否具有竞争力,并不在于你“能做什么”,而在于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2006年,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蝉联“我国机械工业百强排行榜”首位,其680亿元的销售收入相当于东方电气和哈电之和的1.3倍。初看之下,着实抢眼;但细究以后方得知,这一数字是由分散在50多个行业的900多家公司叠加的结果!此时,不相同的感觉就出现了:那种看上去强大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某些弱小的因子,让人疑虑不安。


这正是徐建国到上海电气时的现状,也是他在过去5年中耗费心力试图梳理、解决的首要问题。(虽然彼时的上海电气正面对复杂错综的矛盾,但若将视野放到一段较长的历史中来看,就会发现:风云局势终将过去,产业发展才是不会被抹去的底色。)那么,如何下好上海电气这盘棋局呢?


第一步,摸清家底。(事实上,这是徐建国一贯的工作作风:在决定如何出牌之前,首先透析现状,看清楚自己摸到了什么牌。)经过一番并不轻松的调研,将信息汇总分析之后,局势渐次清晰:除了发电设备、电梯等几个有限的业务外,其它绝大多数都很弱小,它们不但难以盈利,反而不断蚕食优质板块创造的利润;其功能似乎就是新增上海电气的规模及涉及领域而已。(后来,上海电气总结出了以8家厂及1个临港重装备基地为代表的骨干公司。在规划、启动专家级厂建设的2008年,“8+1”以集团约20%的人员、30%的占地、40%的净资产,创造了50%以上的销售收入、60-70%的净利润!)


可见,一家大型公司集团即便拥有的资源再丰富,假如不能通过有效整合使所涉及的业务之间有机融合,那它就无法获取最佳收益,长期竞争力更堪忧——对经济学出身且有着多年商战相关相关经验的徐建国来说,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于是,他决定抛却“唯大独尊”的诱惑,反其道而行之:做减法。


经过几年的清理整顿,如今,上海电气的公司户数已经由2006年近千家缩减至300家左右,亏损公司大幅度减少。2010年,“8+1”以集团40%左右的净资产创造了93%的净利润——“聚核”效应初显。


当然,更值得关注的并不是这个单点,而是上海电气在局势上的谋变。伴随着2010年半年报的公布,“高效清洁能源、新能源和环保、工业装备、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业务板块全新亮相——从最初的50多个行业精简至此,这道“往小里做”的减法题,给未来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通用电气身上。20世纪80年代,传奇CEO杰克·韦尔奇以“整顿、出售、或者关闭”不符合“数一数二”战略的思路,对GE旗下的各个业务进行分析、调整,并最终将50个事业部归并为11个产业集团。这道“减法”助推了GE的再次辉煌。


“快与慢”


徐建国是一个性格直爽之人,即便在“发展速度”这一敏感问题上,也毫不含糊。


“上海电气将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合理的上升速度,不以追求速度为重要目标,以技术研发、市场运作、战略合作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向上海市国资委汇报“十二五”规划时,徐建国这样表述。


事实上,上海电气一直如是践行。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