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钜大LARGE  |  点击量:803次  |  2018年07月07日  

在当前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下,业内更关注产业链、特别是动力电池的发展问题,包括动力电池与整车企业如何协同发展,上游原材料的资源如何影响产业发展的成本,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如何开展等。下面随贤集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动力电池发展问题与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6月27日在西宁召开的2018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来自官产学研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普遍认为,要关注锂电池原材料资源紧张、高端产品供应不足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矛盾,以及即将到来的第一批电动汽车退役后的电池梯次利用等问题。


2017年,动力电池经历了疯狂扩产、兼并重组的市场变化,整个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17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9.1亿瓦时,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了每公斤240瓦时。规模化生产使得动力电池的成本也在迅速下降,电池的单体已经从2012年的每瓦时5元降到了目前每瓦时1元左右。锂电池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在大幅度提高,一线企业的自动化率已经超过了65%,对保障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肯定了行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坦言,要注意动力电池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


二是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电池企业感到资金压力很大,而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的现象。


三是出现了动力电池市场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的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四是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和体系建设还没有到位。最早投入市场的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但目前回收利用的技术还不太成熟,收购网络还不太完善,管理措施还不够健全,支持政策还不够到位,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陈清泰因此指出,行业应注意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陈清泰在发言中,对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国家应制定中长期资源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工作;二是要严格把控资源开采及电池生产项目,在开采环节,要制定强制性标准,提高矿山企业的准入门槛,关闭那些不达标的企业,强化电池产业的技术标准和监察力度;三是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要研究出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四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电池企业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电池技术的前沿。


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已举办四届,在行业内拥有极高的知名度。青海省副省长王黎明在本届论坛上致辞表示,青海已经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占全球储量的1/3以上,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锂资源大省向锂资源强省转变,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省碳酸锂产能达到12万吨左右的规划目标,并制定了《青海省“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支持锂电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意见。青海围绕电池隔膜、电解液、新能源电池生产的产业短板,积极谋划对接产业链的上下游,初步构建起盐湖提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