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电动车着火切忌用灭火器

钜大LARGE  |  点击量:18772次  |  2019年07月01日  

虽说夏日炎炎与纯电动汽车的自燃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进入6月份,纯电动汽车的自燃事故明显增多,是不争的事实。记者留意到,近日武汉、重庆和成都各地连续发生多宗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如此频发,让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起火概率产生了忧惧。有网友甚至担忧:以后停车要远离电动车。此外,蔚来CEO李斌近日发表的纯电动汽车自燃更“安全”的见解也引起了业内广泛热议。


自燃事故回顾


6月14日,武汉汉西一路的汉西建材大世界门口,一辆白色蔚来ES8突然自燃起火,目前自燃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6月15日,重庆两江新区汽博中心内,一台力帆纯电动轿车在充电时发生爆炸自燃,现场事故车辆燃起熊熊烈火,最终烧毁只剩铁架。


6月18日,成都一物流园区内的一辆新能源小货车,底盘位置产生大量滚滚浓烟后,发生了起火自燃。


【注意】


电动车“充电过夜”是危险操作!电池过充会自燃


6月份已经过半,全国多数地区已经入夏,对于纯电动汽车品牌而言,高温对电池安全无疑是非常严峻的考验。而且近段时间连续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案例,消费者对“电动车起火是概率事件,起火概率并不比燃油车高”的说法产生质疑。从目前的信息统计,近日已经发生了3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继武汉蔚来电动车起火自燃后,又有两台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爆炸。


从4月份至今的国内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中,我们可以留意到,一旦锂电池发生燃烧,火势发展快,且在短时间内灭火十分困难。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自燃火灾基本是电池系统失效所致。首先,可能因为电池长期使用而老化,老化过程中出现内短路,或者是发生过碰撞导致电池包破裂最终引发电池短路。这种情况下,电池会逐渐发热,当超过一定温度范围,电池可能起火。其次,导致自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池管理控制器失效,即过度充电,电池持续放电造成电池失效。


为此专家提示:纯电动汽车“充电过夜”是一个危险的操作,除非充电系统有充满自动断电功能,否则不建议一直保持充电状态。


【救火指南】


发现电动车着火,切莫用灭火器要用水!


从一般情况下,当发现纯电动汽车冒烟后,到看见明火会有几分钟时间,此时车内人员应该立即行动,保证时间安全撤离。值得注意的是,纯电动汽车灭火与传统燃油汽车不一样,灭火器是没有用的。警方表示,一旦发现电池冒烟着火,在确保人员安全后报火警119,并且以大量的水(最好是消防栓的水龙头)对起火烧穿破损位置进行喷淋。


注意:由于电池是无氧燃烧,只有通过大量的水降温才可以阻燃。一般的干粉或泡沫灭火器无法阻止电池燃烧。


【最新回应】


CEO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比传统燃油汽车安全得多!


记者留意到,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近日就电动车自燃问题发声,引起业内热议。他认为自燃有一定比例,但是从数量上看,燃油车比电动车多多了,也很少会看到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问题。对于汽油车和纯电动汽车哪个更安全的问题,李斌也给出了自己对电动车安全的看法:“汽油车起火数量比电动车多多了。汽油车是爆燃的,咣的一下就爆了;但是电动车它是从冒烟到最后烧,一般来说都有几分钟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会好一点。(指电动车安全性优于汽油车)”


然而李斌的这个说法并未得到大家的认可。从此前的事故来说,仅今年4月,特斯拉ModelS在上海一地下停车库内发生自燃,从冒烟、起火瞬间到火势迅速蔓延不过数秒钟,并迅速将停靠在两旁的汽车烧成黑炭。


说起来,李斌的论调与特斯拉CEO马斯克的意见是一致的,在特斯拉又发生自燃之后,马斯克今年5月在自己的推特上表示,“每年有超过100万台汽油车发生火灾,导致数千人死亡,但没有一场像特斯拉汽车起火一样成为头条,为什么(舆论)要搞双重标准?这问题太真实了。”而且他还表示特斯拉起火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汽油车:“现实是,特斯拉于大多数电动车一样,起火的可能性比内燃机低了500%,这是因为内燃机携带大量易燃燃料,为什么没人提到这一点。”


此外,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公开说道:电动和氢能源都会不断提高安全性,而汽油是最不安全的,只是大家都习以为常。


看来,当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的企业负责人来看,他们不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威胁”,并坚定认为纯电动汽车是比传统燃油车更优秀的。


链接


自燃事故增多,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问题逐步凸显。工信部6月17日也已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车企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如实上报相关情况,否则将暂停或取消企业及产品公告,并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剔除等处罚手段。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