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手机电池不耐用、电池充不进电怎么修复?

钜大LARGE  |  点击量:3428次  |  2018年05月04日  

  手机电池不耐用怎么办?


  1、输出电压不足


  充电的输出电压和电量达不到标准的充电电压和电量,这样的结果就是越充越少的,而且还会对手机硬件有一定影响。


  解决方法:使用原装充电头。


  2、网络信号


  网络信号也会影响电池的电量使用?这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是根据朋友的解释又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老旧的SIM卡因为常年使用必然磨损很大,而磨损了的SIM卡在信号接收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信号接收有问题就会导致手机本体经常处于网络搜索的状态,从而引起电池的耗电量加剧,最终就表现为电池的不耐用了。


  手机电池保养小技巧延长电池寿命:


  如果用户希望延长电池的有效使用时间,除了充电器的质量要有保证外,正确的充电方法也必不可少,因为质量差的充电器或错误的充电方法都将影响电池的使用时间和循环寿命,下面就是笔者整理出来的有关延长手机充电电池寿命的技巧:


  1、请使用原厂或声誉较好的品牌的充电器,锂电池要用锂电池专用充电器,并遵照指示说明,否则会损坏电池,甚至发生危险。


  2、如果新买的手机电池是锂离子,那么前3~5次充电一般称为调整期,应充14小时以上,以保证充分激活锂离子的活性。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但有很强的隋性,应给予充分激活后,才能保证以后的使用能达到最佳效能。


  3、电池出厂前,厂家都进行了激活处理,并进行了预充电,因此电池均有余电,有朋友说电池按照调整期时间充电,待机仍严重不足,假设电池确为正品电池的话,这种情况下应延长调整期再进行3~5次完全充放电。


  4、充电前,锂电池不需要专门放电,放电不当反而会损坏电池。充电时尽量以慢充充电,减少快充方式;时间不要超过24小时。电池经过三至五次完全充放电循环后其内部的化学物质才会被全部“激活”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5、有些自动化的智能型快速充电器当指示信号灯转变时,只表示充满了90%。充电器会自动改变用慢速充电将电池充满。最好将电池充满后使用,否则会缩短使用时间。


  6、有很多用户常常在充电时还把手机开着,其实这样会很容易伤害手机寿命的,因为在充电的过程中,手机的电路板会发热,此时如果有外来电话时,可能会产生瞬间回流电流,对手机内部的零件造成损坏。


  7、电池的寿命决定于反复充放电次数,所以应尽量避免电池有余电时充电,这样会缩短电池的寿命。手机关机时间超过7天时,应先将手机电池完全放电,充足电后再使用。


  8、手机电池都存在自放电,不用时镍氢电池每天会按剩余容量的1%左右放电,锂电池每天会按0.2%~0.3%放电。在给电池充电时,尽量使用专用插座,不要将充电器与电视机等家电共用插座。


  9、尽管手机在网络覆盖区域之内,但在手机关机充电时,手机已经无法接受和拨打电话了。此时,可以使用手机的未通转移功能,将手机转移到身边的固定电话上,以防止来电丢失,这种方法对于手机不在网络覆盖区域内或者信号微弱而暂时无法接通时也适用。


  10、不要将电池暴露在高温或严寒下,像三伏天时,不应把手机放在车里,经受烈日的曝晒;或拿到空调房中,放在冷气直吹的地方。当充电时,电池有一点热是正常的,但不能让它禁受高温的“煎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是在室温下进行充电,并且不要在手机上覆盖任何东西。


  11、镍镉电池充电前必须保证电池完全没电,再充电后必须保证电池充足电。


  12、如果手机电池放置太长时间而未用,最好到手机维修部门申请给电池作一个活处理,也可以自己用一个直流恒压器,调整电压为5~6V,电流500~600mA反向连接电池。注意,一触即放开,最多重复三次即可,经过这样处理后,再用原装充电器进行“调整期”充电。


  13、充电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对没有保护电路的电池充满后即应停止充电,否则电池会因发热或过热影响性能。


  14、锂离子电池必须选用专用充电器,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饱和状态,影响其性能发挥。充电完毕后,应避免放置在充电器上超过12小时以上,长期不用时应使电池和手机分离。


  手机电池充不进电怎么修复?


  1、充电器或者数据线坏了:这个你更换个充电器或者数据线就可以了。


  注意:更换请尽量选择原装的,这样对手机不会造成危害。如果你觉得原装的不行,可以买质量好点的充电器,但是注意充电器的参数一定要和你原装的一样。如果电流过大可能会对手机主板造成伤害。


  2、手机接口的问题:这个是手机充电接口不良导致的,譬如松动。请去专业的手机店维修,不要自行拆机。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