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锂电池风冷系统的解读

钜大LARGE  |  点击量:1926次  |  2018年10月18日  

1热管理的目标

锂电池本身的工作特性对温度非常敏感,想要获得良好的性能发挥,维持较长的使用寿命,防止热失控事故的发生,将温度保持在锂电池的理想工作范围内非常必要。

电池包老化的主要原因是,电池原始特性差异的继续分化。因此,保持电芯工作温度的一致性,是对热管理系统的另外一个要求。

对电芯热特性模型的研究,除了在后续的热管理系统中,提供冷却装置设计依据以外,也帮助电芯从设计开始,从源头优化热结构,避免温度积累和局部过热。

2锂电池风冷系统案例

侯大鹏等在其论文《车载锂离子电池组的热管理模拟》中,实验和模拟了方形电池组自然冷却和风冷的情形。

单体模型的建立

单体生热模型采用简化的Bernadi模型。根据Newman的电池生热理论,电池反应过程中发热,包含四个部分,反应热、极化热、欧姆内阻热和副反应热。而Bernadi模型,根据20-50℃阶段,反应热只占总内阻热量的1%,认为可以忽略不计。于是,电池的反应热主要的来自于欧姆热和极化热,极化热可以用极化内阻发热的形式体现。Bernadi模型的总发热等于欧姆内阻与极化内阻的和与电流平方的乘积。

单体传热模型的建立。案例认为,单体的传热包含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单体中心部位发热,并在电芯内部扩散;另一个过程是,电芯的表面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热量在电芯内部的传递。方形电芯内部为层叠结构,热量从中心,一层一层的向外传递,直至传递到电芯表层,再由表层向空气中传递。于是,其热传导过程采用多层平壁热传导方法计算。传热率,与温差、导热系数和传热面积成正比,与传热层的厚度成反比。

热量在电信表面与空气之间的交换。热量传递到电池表面,表面温度高于周围环境温度,则热量会通过对流的方式向空气中传播。根据空气流动的动力来源不同,可以分成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与自然冷却和风冷相对应。电芯表面散热这一场景,实际上还有热辐射的过程,只是辐射的热量在总体热量中的占比比较小,可以忽略。对流传热速率,与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热面积和电信表面与环境的温差成正比关系。

电池组模型

在电池组中,单体按照图中的方式排列。自然对流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是电芯内部温度远高于表面温度,每个电芯的表面温度近似。

风冷系统,如下图所示。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箱体的两端。仿真过程中,先保持风量不变,不断改变风口的尺寸,寻找最合理的空气进出口面积。再保持最佳空气进出口面积,调整风量,找到风量与电芯温度的关系。案例结论是空气进出口面积是电池侧面积6倍的时候,效果最佳;风量越大效果越好,但过大的风量消耗过多能源,存在一个性价比最高的风量。

案例忽略因素的影响

案例没有具体描述空气流通的路径。从示意图不难看出,第三排电芯与箱体内空气流动的大方向恰好垂直,而案例在前文有结论,认为电芯温度最高的部位在中心,距离中心越近温度越高。这部分电芯的冷却效果不会特别理想。

案例认为电池包是一个密闭空间,没有考虑电池箱体与外界热交换的过程模型,电池箱体材质和详细机构没有做过多交代。实际应用中,外围电芯温度会低于中心电芯温度。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