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比亚迪特斯拉风光满面锂电厂商暗自挣扎

钜大LARGE  |  点击量:1061次  |  2018年08月24日  

比亚迪特斯拉风光满面锂电厂商暗自挣扎

之前动辄投资“几十亿”的电池公司就像雨后春笋,豪言壮语,大肆招人,公司所在地点不一样,但是说的话做的事情却惊人的相似,莽撞而短视,(不过养肥了很多经理人倒是真的)现在大多都偃旗息鼓了,浪费了很多钱财,浪费了很多资源,浪费了很多年轻人宝贵的年华。那些资历深厚搞EVHEV的公司现在估计也大都十分彷徨,没有多年自主的研发底子没有工艺能力没有经济底子,想坚持到最后,很难。

和前几年锂电会议相比,大家都能感觉到行业内的这种氛围,远没有前几年热闹,有朝气。

比亚迪特斯拉现在还都比较火热,用寒冬形容目前的情况可能不大恰当,毫无疑问大家都能感觉到大多数的企业都在挣扎,等待着黎明的曙光。

希望这种情况持续的更久一些,让那些以为锂电像是盖房子、做酒店、玩具工厂一样能够立刻投资见效的人冷静一下,让蠢蠢欲动的投资人三四而后行,不要看到特斯拉火一把,股票大涨,立刻像是打了肾上腺激素一样,没有多年自主的研发底子、没有很强工艺能力、没有经济底子,现在这个时候还是别考虑这事了,不要指望招聘一两个总工就能够搞定一切,锂电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全能的人,仅仅靠几个人想做的很好不大容易,把别人的设备、CP、流程图、WI都搞来也很难做出一样优秀的产品。

让那些刚想入行的年轻人也谨慎考虑一下这个行业,仔细调查考虑加入哪些公司才能让自己真正成长,能让自己在这行长久做下去,若是进了短视的企业,真不如刚毕业就做别的行业

而不像当下很多同行的窘境:做了几年懂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入行知识,企业半死不活、动辄岌岌可危,跳槽没有资本,转行没有了资历,有些人一两年左右换一家企业是前几年的情况,现在很多山寨手机工厂都倒了,他们的锂电供应商日子很难过,很多想靠补贴存活的EVHEV厂也倒掉了,现在想一两年跳一次都没有机会了。

行业危机凸显中国锂电池企业何去何从

2013年中国锂电池需求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手机产量达到14.6亿部,同比增长23.4%,便携式电脑2.7亿台,同比增长8%,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8万辆,同比增长50%。

理论上,需求市场的繁荣,会加快中国锂离子电芯行业发展步伐。事实上恰好相反,中国锂离子电芯行业遭遇到了危机。需求市场较为火爆,但行业却困难重重,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现象?

行业危机开始凸显

龙头企业纷纷出现亏损

天津力神,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净利润1.2亿元,但2013年前7个月营业收入骤降至亿元,净亏损近1亿元,全年营收预计不到15亿元。这是中国最大的锂离子电芯生产企业,近5年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以及净亏损。

另一龙头企业,深圳比克,其2009至财年运行数据显示,2013财年营收下滑至1.9亿美元,较2009至2012财年都在亿美元之间有明显差距。同时,2013财年的净亏损高达1.2亿美元,约为2012财年的两倍。

停产企业显着增多

除了龙头企业受阻之外,大部分锂离子电芯生产企业采取了减产的措施,其中停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深圳邦凯新能源公司由于订单数量不断下滑,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遭到供应商堵门追债。无独有偶,2013年月,格力集团公司旗下东莞格力良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停产,12月包括贝特瑞在内的六家企业齐聚格力集团公司门口催讨所欠款项。2013年12月,惠州博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因处于无任何订单加工的停产歇业状态,决定与全体员工解决劳动关系。

部分企业清算锂电业务

2013年6月,佛山照明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决定清算注销广东佛照国轩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并拟转让所持青海佛照锂电正极材料有限公司的全部51%股权。这意味着,佛山照明正式放弃进军3年多的锂电产业。而早在2012年月,佛山照明就清退了合肥国轩20%的股权。

作为中国锂电行业的知名企业,德赛电池也决定清算旗下主营业务为锂聚合物电芯的惠州聚能。2011年,惠州聚能实现营收1.33亿元,净利润-3432.99万元。

不难发现,佛山照明和德赛电池纷纷清算锂离子电芯业务,其原因在于持续亏损的子公司,已成为拖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包袱。

危机的根源在哪?

出现这样的危机,电芯价格不断下滑等外部原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原因。

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中国大部分锂离子电芯生产企业是在2008年之前建成投产的,其主要产品都是方形铝壳电池,主要市场是盛极一时的功能手机。但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崛起,聚合物电池、软包电池逐渐兴起,方形铝壳电池市场开始萎缩,但中国相当企业并没有重视这一市场变化,积极开发新产品应对,或者在研发新产品但由于实力有限未能及时投产,错失了跟进市场的良机。尤其是2013年,智能手机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方形铝壳电池市场大幅下降,加剧了这些企业的生产危机。

恶性竞争加剧行业无序发展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成功研制出首颗锂离子电池,并实现批量化生产以来,锂电池生产制造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产业“散、小、乱”的趋势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开始出现。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中国开始鼓励发展电动汽车,由此引发了锂电池投资热。短短三年,锂电相关项目的总投资额逾千亿元,造成中国锂离子电芯产能急剧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一定规模的锂电池生产企业超过两百家,所处地点较为分散,多数企业呈现出“特种特种”的态势,不少企业仍采取近似“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其产品在数量、质量、自动化水平、客户认可度等方面均缺乏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成为多数企业生存的唯一手段。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态势,还破坏了正常秩序,严重影响到中国锂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际巨头强势介入中国市场

近年来,三星和LG不断加大在锂电领域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以通过成本优势抢占全球市场。为了应对挑战,松下、索尼等日本老牌锂电池巨头纷纷将国内产能转移至中国,试图抵消其成本劣势。

其结果是,日韩两国锂电池在中国的产量不断扩大,逐步侵蚀中国企业的生产空间。

2013年,中国锂电池产量达到了47.7亿只,其中中国企业约为17亿只,占比从2012年的进一步下滑至35.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锂电行业的危机。

发展的出路如何选择?

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尽管增速会有所下降,但功能手机市场还将显着下滑。

同时,在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刺激下,中国电动汽车尤其是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产销量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成为拉动中国锂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锂离子电芯生产企业在年面临的发展形势,似乎有好有坏,其实不然。电动汽车热销,会带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需求高速增长,但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电芯产品难以满足动力电池需求,很难进入这一市场。加上手机市场份额不断受到侵蚀,2014年,中国大部分锂电企业面临的形势会更加严峻。尤其是随着中国减产、停产企业不断增加,行业内多家企业资金链都已出现危机征兆,货款账期被无限拉长,导致应收账款放大等问题将进一步突出,整个行业生态危机将加剧。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锂电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首先,加快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适应了市场变化才能生存下来,这是市场最基本原则。中国大部分锂电企业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变化,这其中也包括比克这样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的新产品,应该包括软包电池、聚合物电池、动力电池用单体电池等。对于实力较弱的企业来说,软包电池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其次,积极推进企业联合

对于锂离子电芯来说,未来竞争会更加激烈,价格也会一路走低。控制成本就成为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所在。

中国大部分企业之所以在竞争中失败,一大因素就是成本过高,已经高过了现有产品的价格。要想控制成本,除了提高管理水平外,扩大生产规模也是必须的。三星能够超越松下,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生产企业,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规模控制成本,凭借成本优势展开价格战,从而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中国大部分电芯生产企业的规模有限,迫切需要进行联合,这样才能形成成本优势。

再次,实施错位竞争策略

中国锂电企业出现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不断萎缩。只有通过错位竞争策略,积极抢占新兴市场份额,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获得生存空间。

在手机和笔记本比较成熟的细分市场,锂电池供应商结构基本固化。电动汽车尽管是新兴市场,但汽车供应商体系的封闭性,决定了多数企业难以进入该领域。

相对而言,移动电源、便携代步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移动基站电源等正在逐步成长的细分市场,才是中国大多数锂电企业的发展机会。通过错位竞争,抢占细分市场的龙头地位,将成为企业发展突破口。

最后,主动退出市场

对于部分企业来说,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线投产时间偏长,研发实力有限,在无法获得订单形势下,也没有实力开发新产品。如果没有企业愿意联合,最好的选择是主动退出市场。主动退出市场,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当然,要保证中国锂电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管理,通过制度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发挥市场力量,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明确产业定位

近年来,电动汽车产业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下的重要分支,得到了市场的热宠,而锂电池产业作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引擎,亦迎来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因此不少企业对锂电池产业进行了错误定位。

事实上,锂电池并非仅为电动汽车的一个部件,应将锂电池产业明确定位为储能产业,及时编制锂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职能部门应明确管理权限、各司其职。

完善标准体系

大力建立健全锂电池标准体系,结合智能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等市场发展,推进相关电池产品、生产设备、原辅料等领域的标准制定,加快研究制定锂电池的安全标准。继续加强建设多个完整的标准、检测、认证等服务平台,强化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规范行业发展

组织有关部门及行业机构共同研究制定《锂离子电池行业准入条件》,重点从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资源利用、安全要求等方面建立行业准入门槛,加大规范产业发展力度,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资源整合,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和地区性盲目投资。

研究制定落后产能的退出、关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锂电池核心技术基本由日韩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在技术研发上虽然加大了投入和努力,不过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设立由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主导的锂电池科研专项基金,用于研究锂电池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大容量电池制造工艺、电池成组技术及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等。

只有双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中国锂电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支撑中国锂电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