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BP在2018年第五次涉足电动汽车领域

钜大LARGE  |  点击量:1091次  |  2018年08月07日  

近日,BP发布声明称,已与英国最大电动汽车充电公司Chargemaster达成协议,收购其100%的股权。据路透社报道,收购规模高达1.3亿英镑(约合1.7亿美元)。Chargemaster在英国有6500多个充电站,还拥有充电桩设计、建造、销售和保养业务。

这已是BP在2018年第五次涉足电动汽车领域了。1月,BP向FreeWireTechnologies公司投资500万美元,该公司生产移动式快速充电系统。2月,BP宣布,将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合作,共同开发高级移动出行解决方案和新技术。5月,BP宣布与蔚来资本共同探索高级移动出行领域解决方案;向超快速电池公司StoreDot投资2000万美元。BP目前拥有探明油气储量25亿吨,加油站1.8万座,此番积极布局电动汽车市场,是否意味着电动汽车和新能源已势不可挡?

转型势在必行

得益于对环保和气候问题的日益重视,近年来,全球对低碳能源的需求出现了迅速增长,且增速高于石油和煤炭。《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了3.1%,其中天然气需求增长了15%,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了31%。而这可能仅是开始。BP首席执行官(CEO)戴德利表示,“到2040年,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非化石能源将各占世界能源的1/4左右,超过40%的能源需求增长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在低碳能源的猛烈“进攻”下,传统石油公司如果不谋求转型,未来不仅可能错失发展机会,而且可能让自身发展陷入被动。但石油公司转型一直是个世界级难题。首先,从传统意义上讲,石油和其他能源是竞争关系。石油公司发展新能源业务势必造成传统石油业务的压缩,使其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其次,“船大难调头”,由于石油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石油公司往往规模庞大,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业务大调整。再次,石油公司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经验并不丰富,涉足这些业务是否有竞争力也是难回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石油在人类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高达1/3,如果替代能源生产成本过高,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所以,石油公司转型必须要制订周密的战略计划,既要未雨绸缪,又要避免盲目追捧。戴德利说,“有时低碳能源转型道路会比较平缓,有时会有些波折,但是它一定会发生”。

新能源之“道”

作为石油行业的领军企业,BP却在积极号召能源转型并大力执行,其背后有着怎样的考虑,面对转型难题又将如何解决?

其实对于新能源的布局,BP目前秉承着一个重要原则:基于自身已有优势寻找突破口。如BP之所以开展生物燃料业务,是因为与传统的原油业务有相似之处。戴德利说,“生物燃料也是用于交通业,与原油的不同之处是炼制原料不同”。

BP对太阳能业务的布局,同样是基于自身优势出发的。2011年,由于盈利能力不佳,BP抛售了太阳能业务。但在2017年底,又斥资两亿美元收购欧洲太阳能开发商Lightsource公司43%的股份。戴德利强调,“我们之前有太阳能业务,但不是制造商,没有比较优势,所以退出了这部分业务。现在又回归太阳能领域,但是方式不一样,我们是开发和运营大规模项目”。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企业,BP在大型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有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能力。正是基于这种优势,其调整了在太阳能领域的发展策略,并建立起竞争优势。戴德利说,“我们运营的可替代能源项目的可靠性能达到96%~97%,已大幅高于业内平均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BP在新能源领域的扩张并非是做无序的业务加法,而是在谋求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也是BP进军电动汽车终端的原因之一。

传统油气业务还将存在

尽管能源转型正在发生,但不可否认,传统油气业务仍是石油公司的重要业务组成。戴德利强调,“我们仍然需要石油和天然气。电动汽车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且电动汽车所用的电从哪里来,这些都要依赖其他的能源形式”。

另外,为适应未来能源市场新环境,BP将对传统油气业务进行调整。为实现低碳转型目标,BP将提高天然气业务占比。据悉,BP的天然气业务占比过去是40%,现在是50%,到2025年会超过60%。BP去年7个重大生产项目中有6个是天然气,今年6个项目中有4个与天然气有关。

对于石油来说,由于需求还将继续存在,石油公司需要持续优化业务运营方式。尤其是经历几年的油价低迷后,必要性更加凸显。BP将不仅关注成本,而且会更加关注效率。至于未来目标,戴德利表示,“BP的现金平衡点预计在2021年降至每桶35~40美元。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全系统的理念,要考虑质量、可靠性、可用性和成本,找到一个全新的开展业务方式”。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