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规是怎样推动电池生命周期管理的

钜大LARGE  |  点击量:1230次  |  2018年07月28日  

管理收紧、门槛提高,是业内对“准入”的共识。针对动力电池监管,“准入”强调要建立动态监测系统、进行生命周期溯源、更加重视产品安全,优化监管体系,为动力电池发展指明了方向。


日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是对2009年发布的“旧版政策”的升级,多项条款更新优化。


“新规”严宽并举监管体系整体趋于优化


“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对电池行业进行规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指出,这不仅关系到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也关系到行业未来的规范发展。


从条款上看,新规对准入条件有严格的限制,如客车企业申请注入,必须具备底盘资质,相关车型的动力电池及系统申请必须进入电池推荐目录。


在产品准入条件方面,要求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条件,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依据标准》以及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相关标准,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在产品安全方面,通过严控一致性和对存在安全问题的产品“叫停”来保障。同时,新规名称由规则升级为规定,政策效力明显加大,有望改善新能源汽车行业乱象,不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和产品将逐步退出。


当然,新规也有松绑的地方,在审批程序方面,如果企业已通过了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的,将免予审查《准入审查要求》事项。取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企业产品准入的生产企业,申请相同类别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准入的,只进行资料审查等。


引入电池动态监测提升产品安全系数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发生了31起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其中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分别达到9起、8起,加强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新规第十七条指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按照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企业监测平台也应当与地方和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监测平台对接。


相应的,在动力电池安全方面,可以设置监控中心,实时采集车辆电池工作数据,对车辆状态和电池运营进行评估,及时向后台及用户发送预警信息,实现车辆故障诊断智能化。当出现电量不足、车辆故障时,通过监控及时发现,甚至在故障发生前就能做出“诊断”。


目前,在不少省市都建起了新能源汽车运营监控中心,实时采集车辆电池工作数据,对车辆状态和电池运营进行评估,及时向后台及用户发送预警信息,实现车辆故障诊断智能化,确保车辆安全运行。


此外,新规还引入了动力电池新国标,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做了严格要求。由于产品质量引起安全事故的车型,视事故性质、严重程度等扣减补贴资金、暂停车型或企业补贴资格。


业内专家提醒,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监管非常重视,动力电池企业必须在安全上下真功夫。


从“出生”到“再生”实现电池生命周期溯源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的核心是立足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溯源实现对动力蓄电池从“出生”到“再生”的全面管控。让动力电池能够做到来源可靠、去向可追踪、整个节点可控。


新规第十八条指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每辆新能源汽车产品建立档案,跟踪记录汽车使用、维护、维修情况,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业内专家表示,电池企业只有实行编码制,才能满足车企的要求,采用可靠的材料供应商,才能把自己的风险降到最小。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新能源室主任王芳表示,对电池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先给电池一张“身份证”,即对其编码,再通过电动汽车上运行的监控系统对电池进行监控,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


业内专家表示,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为了防止电池出问题,能够找到责任方,方便责任追溯,也是为了保证电池与整车的信息对应,防止“骗补现象”再度出现。企业骗补最普遍的手段就是一块电池匹配多个车身,这一做法之所以普遍,是因为车辆和电池并没有一对一的明确信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实施,将推动电池编码和车辆识别码一一对应,这将有效防止“骗补现象”发生。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