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动力电池“从哪来到哪去”问题有望破解

钜大LARGE  |  点击量:1095次  |  2018年07月20日  


为贯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推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信部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自8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溯源管理平台”),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暂行规定》的实施将会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问题。同时,电池有了编码和溯源机制后,谁生产、谁使用,都一目了然,也将有助于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

废旧电池回收市场2018年将超过53亿元

此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主要由于早期电池质量稳定性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利用,而今年将迎来新能源汽车报废潮,动力电池回收的商业化之路即将开启。特别是2020年后,随着单一型号退役电池数量急剧攀升,梯次利用的规模效应和经济价值将极大体现。

知名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家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动力蓄电池产销量也逐年攀升,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据了解,2018年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预计到2020年累计将超过20万吨。郭凡礼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如果处置不当,随意丢弃,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我国私人乘用车平均报废年限在12~15年,商用车强制报废年限为10年,电动汽车在其寿命周期内至少更换2次动力电池,而且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意外事故、人为原因等),动力电池的寿命周期会不断变化。估算显示,动力电池“退役潮”今年将开始爆发,如按70%实施梯次利用计算,2020年将有约6万吨废旧电池等待处理。

除了巨大的报废量,废旧电池的污染力也是令人惊讶。据了解,一枚纽扣电池就能污染600吨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5号电池会使1立方米的土地失去种植价值。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汽车动力电池来说,与干电池、纽扣电池等相比远远高出N个数量级。”如果废旧动力电池采用普通的垃圾处理方法,其中的钴、镍、锂、锰等元素以及多种无机、有机化合物将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污染。如此之大的体量,若只能按照普通垃圾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以及对资源的浪费。

该负责人认为,合理回收利用废旧锂电池中的钴、镍、锰、锂、铁和铝等金属,将成为企业创造收入、降低成本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悉,废旧电池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在2018年将超过53亿元,2020年将超过100亿元,2023年废旧动力锂电池市场将达250亿元。

因此,在郭凡礼看来,此次工信部发布《暂行规定》,将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社会安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又有利于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溯源信息系统实现对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一块电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一直是业界想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如果能够对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将有助于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如果做到溯源呢?对此,《暂行办法》做了明确的要求。《暂行办法》指出,自8月1日起,对新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新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进口新能源汽车实施溯源管理。在此之前,已获得《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进口新能源汽车,延后12个月实施溯源管理,如逾期仍需在维修等过程中使用未按国家标准编码动力蓄电池的,应提交说明。《暂行办法》还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含进口商)对已生产和已进口但未纳入溯源管理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本规定施行12个月内应将相关溯源信息补传至溯源管理平台。

同时,自8月1日起,对梯次利用的电池产品实施溯源管理。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梯次利用+回收拆解”能够将动力电池价值充分发挥。他解释说,“电池回收包括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两个过程。”梯次利用是指将从电动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重新检测筛选,配对成组后用于储能等对电池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拆解利用是将电池进行资源化处理,回收钴、锂等金属。

因此,电池生产、梯次利用企业应按照《关于开通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备案系统的通知》要求,进行厂商代码申请和编码规则备案,对本企业生产的动力蓄电池或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标识。汽车生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综合利用企业应在溯源管理平台申请账号,并在溯源管理平台上传溯源信息。此外,汽车生产企业还应报送回收服务网点信息,并在企业网站向社会公布。

此外,工信部、质检总局负责建立统一的溯源信息系统,会同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动力蓄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

上述负责人认为,对所生产动力蓄电池进行编码意味着电池都将有自己独立的惟一的“身份”,而溯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实现对电池的生命周期监管。

不过,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和回收利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技术储备不足,动力蓄电池生态设计、梯次利用、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仍有待突破;退役动力蓄电池放电、存储以及梯次利用产品等标准亟待完善。受技术和规模影响,目前市场上回收有价金属收益不高,经济性较差,相关财税激励政策不健全,市场化的回收利用机制尚未建立。

确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形成回收渠道

除了溯源信息,在郭凡礼看来,《暂行办法》的亮点是确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他表示,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并对外公布,通过售后服务机构、电池租赁企业等回收动力蓄电池,形成回收渠道。

郭凡礼解释说,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相关企业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暂行办法》还指出,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

不难发现,汽车生产企业将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电池生产企业、回收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可通过与汽车生产企业合作,各自发挥所长。

另外,郭凡礼表示,开展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构建闭环管理体系;推动市场机制和回收利用模式创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

溯源管理平台即将启动,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目前,多家车企也开始着手布局电池回收业务。其中,部分车企选择以合作的形式,联手其他公司共同推进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等相关事项。比如今年1月4日,长安、比亚迪、银隆新能源等16家整车及电池企业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大户中国铁塔公司达成合作,解决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等问题。3月,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拟进一步深化合作,探讨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

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郭凡礼也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建立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公布回收服务网点信息,确保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二是加快实施溯源管理。对动力蓄电池进行统一编码,并开展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是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三是完善标准体系。支持开展行业、地方和团体相关标准制定。四是抓好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