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新能源汽车BMS研发体系或需改变才能更安全

钜大LARGE  |  点击量:979次  |  2018年07月17日  

据媒体报道,2015年4月29日,深圳投入公交运营的五州龙a10ev纯电动大巴14时13分入场充电,剩余电量还有62%,车辆充电到15时42分时,动力电池已充满。但电池管理系统BMS主控模块失效,没有主动传递停止充电信息,充电动作一直在持续,最后导致动力电池过充电72分钟,过充电量58kWh,多个电池箱先后发生动力电池热失控、电解液泄漏,引起短路,导致火灾。

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不断地反省。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五洲龙的事故中,可以看出,控制电池运行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简称BMS)是保证动力电池安全性的重要技术手段。

但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BMS产品技术能力及研发体系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

首先,与国外相比,我国BMS产品在数据采集的可靠性、电池的荷电状态的估算精度、热管理、均衡、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很大不足。很多企业的单体、小模块电池测试结果符合安全和性能标准,而一旦成组,在安全、寿命、放电能力等方面就难以保证合格。

另外,与国外相比,我国的BMS研发体系存有很大缺陷。国外BMS从功能定义的设计开始由整车厂牵头主导,然后找第三方设计公司进行产品设计,最后由生产企业进行生产,三方共同决定电池包的BMS匹配方案,整个研发时间少则1~2年,多则5~6年。这样的研发体系不仅保证了电池组、电控以及整车系统的高效匹配,而且基于车厂对BMS重要性的认识,BMS产品投入市场时需要经过严格的环境如沙尘、盐雾、潮湿、淋雨、高温、震动、疲劳、电磁干扰等一系列的功能性检测。

而国内的情况截然相反。国内BMS产品的设计、生产基本上是由电池厂或是其委托的第三方主导,整车厂仅是买方身份,参与度很少,导致电控系统、电池组和整车系统之间无法形成高效的匹配。而且,由于整车厂对BMS工艺、技术、相关参数的了解有限,BMS的测试环节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对BMS进行真正有效的测试。

因此,我国的BMS产品在功能的可靠性、稳定性、精确度、使用寿命都难以达到国外行业水平,BMS技术的不成熟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埋下隐患。但我国对BMS技术研究不过十几年时间,电动汽车及动力锂电池的发展迅猛,对BMS技术提出的挑战越来越大属于正常情况;再者,BMS管理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外车企也同样需要改进,近日德国大众亦因其“高压电池管理系统”中的软件“可能会非故意地将短暂的内部电流浪涌/峰值分类为一种紧急的电池状况”,而召回2015-2016年款e-Golf电动汽车。

应该说,随着整车与电池企业对整个系统集成的认识加深,我国BMS落后的研发现状是暂时的。将来BMS的设计必然会考虑到各项指标的匹配性、稳定性,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