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和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将实现追本溯源

钜大LARGE  |  点击量:905次  |  2018年07月11日  

日前,工信部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简称:《规定》)。并规定从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该《规定》表明,未来将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简称:溯源管理平台),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


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简称:《公告》)的发布时间作为分水岭,在本规定实施之日前获得《公告》的汽车产品,将延后12个月实施溯源管理。如逾期仍需在维修等过程中使用未按国家标准编码动力蓄电池的,应提交说明。


《规定》还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含进口商)对已生产和已进口但未纳入溯源管理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本规定施行12个月内应将相关溯源信息补传至溯源管理平台。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也将实施溯源管理。


电池生产、梯次利用企业应按照《关于开通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备案系统的通知》(中机函〔2018〕73号)要求,进行厂商代码申请和编码规则备案,对本企业生产的动力蓄电池或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标识。


汽车生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综合利用企业应在溯源管理平台申请账号。各企业应在溯源管理平台上传溯源信息。此外,汽车生产企业应报送回收服务网点信息,并在企业网站向社会公布。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工程的规定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体量不断加大,其后续所引起“马粪危机”变得愈加凸显。


直到现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还未能形成回收系统产业链闭环。虽有多家企业提前布局,但情况并不理想。


关键难题在于,国内可以参考的规范标准相对较少,可提供回收处理报告的单位屈指可数,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环节与生产、销售等信息的不匹配。所以退役电池变得更难追溯,导致大量退役电池无法投身至合理的发展轨道。


2015年,工信部和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中首次明确了责任主体,按照谁生产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让企业的重心转移到回收利用的研究上来。


2017年12月1日,工信部针对动力电池拆解发布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正式实施。该规范明确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同时指出回收拆解企业应具有相关资质。


2018年2月1日起,《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三项动力电池新国标也将正式实施。随着较为完善的国标体系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无序状态有望改变。


至此,我国正在逐步完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体系。


此次《规定》的颁布对相关企业溯源信息的填报和上传作了详细要求,如汽车生产企业应在车辆生产、销售、维修更换、换电库存、换电、电池回收和电池退役等环节上传相关溯源信息;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应填写车辆报废、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环节的动力电池相关信息。


此外,《规定》对汽车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在溯源信息上传时限上也做了详细要求。


如汽车生产企业应在配发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厂合格证后15个工作日内,进口商应在进口新能源汽车通关并完成检验检疫后15个工作日内上传信息;与汽车生产企业合作的销售商、维修商、电池租赁企业应及时向汽车生产企业报送销售、变更、维修、更换信息。


汽车生产企业应在动力蓄电池销售、变更、维修、更换后30个工作日内上传溯源信息;回收服务网点应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移交后,向汽车生产企业报送信息;汽车生产企业应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入库、移交出库后30个工作日内上传信息。


一旦实现动力电池的溯源管理,可以预见的是,动力电池将由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覆盖,对未来动力电池的维修、重复利用等方面实现便利。不仅如此,动力电池即可获得出生证明,同时将拥有获得合法的死亡证明。


时下,三元电池已经逐渐取代磷酸铁锂电池成为新能源车市的主角。对于动力电池而言,信息的匹配早已不是难题,但信息的串联才是影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的关键所在。


目前,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已经进行内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工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王岳利接受《汽车商业评论》时曾表示:“动力电池在回收后需要进行多项参数筛选。在这其中一旦出现失误,将破坏电池解构,便没有可再利用的价值。”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有限,国内具有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资质的企业不超过三家。


王岳利认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拆解技术目前已经成熟,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方面仍有待进步。由于动力电池只有一次再利用的机会。面对动力电池难能可贵的一次机会,研究更为成熟的技术则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注意到,多地政府不仅提出各项政策要求实现动力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车企也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处理问题作为必修课。


如比亚迪自己建立回收利用渠道,依靠经销商实现电池回收,并将回收来的电池应用在家庭储能或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北汽新能源则尝试利用换电模式,利用退役电池建设储能设备,同时利用光伏发电为车辆电池充电。


除上述方式外,车企还与电池企业及回收汽车联合,如上汽和宁德签订协议,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华晨宝马与邦普集团探讨动力电池安全处理回收的标准和流程。借此解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难题。


当然,想要解决“马粪危机”并非一蹴而就,背后需要政府、车企、电池处理企业三者协同作业,市场才能促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进入稳定循环的发展态势。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