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电池技术仍需寒窗苦读

钜大LARGE  |  点击量:1230次  |  2018年06月27日  

在所有电动化、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宏伟蓝图的最底层,都必须要依赖一项基础关键技术的突破,那就是动力电池。皮之不复,毛将焉存,所有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电池技术的进步速度和突破节点。

自从锂离子电池10年前开始应用于电动汽车,能量密度、成本等指标的快速改善,大大解决了之前铅酸和镍氢电池低续航里程等缺陷,给电动化的发展可能性重新燃起了希望。但从目前来看,短期电池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想要完全支撑此次电动化战役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特斯拉的闪亮登场,通过全新客户体验展现了电动汽车未来的潜力,但从最根本的技术来讲,除了电池管理系统技术的进步,电池技术依然依赖改良的圆柱技术。超级电池工厂的一再延期,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即使成熟的工艺技术实现也依然存在很多课题。

短期内锂电池技术的进步,更多还是依靠改变正极材料的配比,和负极材料的创新来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但也要解决由此产生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根本性课题。那些听着让人激动人心的石墨烯电池、固态电池产业化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包括性能、成本和生产工艺等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纵观锂离子电池历史,1990年作为发明者的索尼,锂电池行业曾经的霸主,却在在2016年将锂电池业务黯然出售。在充分竞争的消费类电池市场,众多的中国电池企业中,并没有像手机一样出现华为级的全球龙头企业。而在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却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了成功转型动力电池的企业。电池技术是否能像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样,在动力电池领域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换道超车,需要更冷静地思索。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政策如何能促进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突破?在付出的巨大补贴消退后,企业是否能从襁褓中走下来,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足以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前进的澎湃动力?

能量密度单一指标的提高和单纯单位成本的下降,并不能意味着电池技术瓶颈的彻底突破,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也将会是不同细分市场、多种能量密度、多种技术路线产品的差异化竞争。

对电池企业来讲,可能还要继续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积累,为电动未来时代奠定坚实安全的能源基石。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