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挪威加氢站爆炸加重人们对加氢站安全问题建设的考虑

钜大LARGE  |  点击量:1161次  |  2019年10月17日  

会燃烧的除了纯电动车,如今还多了加氢站。


当地时间6月10日,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郊外的一处名为“Uno——X”的加氢站发生爆炸,原因暂时不明。从网上流传的照片可以看到,爆炸点位于加氢站的储氢位置。这里是加氢站气压最大,也是最容易发生险情的区域。


据有关媒体报道,爆炸产生的威力导致附近的车辆安全气囊都爆了出来。但所幸,爆炸没有直接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只有附近车辆内有两人因气囊爆出受伤。另外受爆炸影响,加氢站附近的E18公路和Barum的Bjornegarden隧道的E16临时关闭。


爆炸发生后第一时间,该加氢站的业主氢能源公司NelHydrogen,运营商Uno——X先后宣布暂停当地的加氢站服务。同一时间,丰田与汽车同时宣布暂停在挪威销售氢能源汽车,直到调查结果出来。


目前,加氢站爆炸的原因尚不清晰,挪威相关部门已经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爆炸发生后,丰田和现代汽车均宣布暂时停止在挪威的氢燃料电池车型销售,直到事故原因确定后再恢复运营。截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稿时,丰田中国和现代汽车方面均对此事表示暂不回应。


丰田:不会改变对氢的看法


“现在推测原因和出了什么问题还为时过早。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我们站点的安全运行。作为预防措施,我们暂时将十个其它站点置于待机状态,以期获得更多信息。”运营这些加氢站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称。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该加氢站爆炸的威力是巨大的。“在Kjorbo警察局旁边的氢气站爆炸威力相当于一辆坦克发射的威力。”一位当地的消防人员这样形容加氢站爆炸时的威力。据了解,加氢站爆炸后触发了附近汽车的安全气囊,导致必须关闭繁忙的E18和E16交叉路口,消防部门在现场方圆500米外设置了安全区。


由于丰田Mirai的客户目前暂时无法进行燃料补给,丰田将向挪威的客户提供代用车。但是,丰田强调这次事故不会改变其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前景的看法和规划:“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氢的看法,重要的是我们要指出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普通汽车一样安全。”丰田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仍持乐观态度:“尽管电动汽车销量大幅增长,但氢燃料汽车未来仍将在汽车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事实上,这不是加氢站等氢燃料配套设施第一次发生爆炸。今年5月,位于韩国江原道江陵市的一个氢燃料储存罐发生爆炸事故。


据韩国媒体报道,在距离事发地点50米的某个公寓,其外墙已经出现坍塌,当地政府要求居住在事发地点直线距离500米以内的所有住户,应当立刻撤出居住地。截至目前共导致2人死亡,另有6人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受伤。


紧接着,当地时间6月1日,在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的一家化工厂的储氢罐泄露导致爆炸,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仍引发相关人员的撤离,并导致当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氢供应中断。


有分析认为,加氢站等配套设施事故频发对一些坚持用氢燃料汽车技术替代纯电动汽车技术的车企将是重大打击。同时,爆炸发生后导致氢供应中断,也凸显出燃料电池汽车使用面临的挑战。


据了解,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极端依赖于制氢、储氢、输氢、加氢等氢燃料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同于纯电车可以在家或者公司进行慢充,氢燃料电池汽车只能在加氢站充能,对加氢站的需求更为紧迫。


然而,加氢站建设滞后一直影响着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应用。据了解,加氢站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建设成本高,主要来源于土地成本及相关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公开资料显示,现阶段日加氢能力200公斤的加氢站建设成本约为1000万元-1500万元,大幅度降低成本成为加氢站推广面临的首要难题。


其次,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目前我国对加氢站选址、安全性的高要求也导致建站审批难以通过,而这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由于基础设施扩张缓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仍然较低。以Mirai为例,据丰田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Mirai的全球总销量约8300辆。


虽然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不高,但是其安全性也成为行业内关注的话题。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储氢罐技术持续进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已经高于大众想象。


在我国,虽然氢气位列《危险化学品目录》,但是对加氢站的国家管理标准目前还是空白,其建设审批和检查究竟是归管控危化品作业的消防、安监负责,还是由管理城市燃气系统的住建部门监管,都尚未确定。


据伊维经济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369个加氢站,其中欧洲152个,亚洲136个,北美78个。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年度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共有27座建成的加氢站,其中3座已被拆除,还有部分尚未运营。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